李东阳(1447—1516)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祖籍茶陵,生于北京。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中举人,天顺七年(1463)中进士,次年殿试后选为翰院庶吉士。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后,先后任礼部右侍郎,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他“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明史·李东阳传》),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事。
李东阳与畿辅重镇天津卫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其数十首天津诗作,或记津地景物,或叙途中所见,或怀昔日旧情,或感民生多艰,真实地反映了明代天津的社会状况、军事地位和地理面貌。一些描摹津门风光形胜之作,生动刻画了五百年前天津地区的市井风情,堪称天津风物诗之佳作。其《天津八景》前四首是李东阳登上天津卫城拱北、镇东、安西、定南四个城楼眺望,对四郊景色的描写深远而辽阔。后四首是作者沿沽河由西北至东南,由三岔河口至大沽海口分别对漕运、营寨、海口、舟船、波涛等图景的描写,可谓气势磅礴。
李东阳一生中有三次远行,一次南下,一次北上,一次东去,皆途经天津,每次远行都留下数篇关于天津的诗作。
其第一次远行是在明成化八年(1472),陪同他父亲李淳回湖南故里。当时他26岁,任翰林院编修。据李东阳《南行稿序》中言,他是于二月间别京中诸友沿运河乘舟南去。首站旅宿张家湾,第二站便是“津门首驿”河西务,在此他写下了《舟发张家湾,宿河西务》,诗中写道:“行尽驿亭三百里,五更风急住滩头。”其后又在《杨村阻风》一诗中对飞沙走石作了细致的描绘:“春风东来河水浑,惊沙走石天地昏。”舟至津门,风平浪静,作者又作《直沽夜泊》:“二水斜通海,孤村合抱城。夜窗明月过,春浦暗潮生。”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月夜图。舟至静海作《舟次奉新驿,得戴侍御同年书,知于前驿相待,漫得二绝》,用凝练的语言道出“乍暖还寒”时的津郊孤村堤岸的缥缈和河湖港汊的宁静。
李的第二次远行是在成化十六年(1480),以翰林院侍讲兼应天府乡试考官,赴南京监考阅卷。那年他三十四岁,此行得诗二百有二、赋一、联句二、杂文三,为一卷,取名《北上录》,内有天津诗作十余首。《夜泛》写的是津郊夜景,如“卧惊云海色,箫鼓动天明。”《过丁字沽》写的是另一番景象:“十月南风不受呼,须将短日赴长途。僧钟已及午时饭,官舫才过丁字沽。新月此回真见汝,故乡何处尚迟吾。关河百里南来雁,欲问平安有字无。”还有船过津门时忆亲朋故人的诗,如《夜过静海,忆戴提学廷珍》《直沽忆亡弟东山》《闻彭侍讲敷五丧已过直沽,追吊不及,悼之以诗》等。另有《舟中杂韵十首》,大都抒发舟至津沽时的感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的第三次远离北京是在弘治十七年(1504),奉命前往山东曲阜祭祀重建的阙里孔庙。此行仍旧沿运河乘舟。其《纪行杂志》云:“庚午,过杨村驿,得风行,至暮,风横行,尚未至丁字沽数里,遂野泊焉。至辛未,兵备施副使槃来迓。过天津,又与商、张舟送过杨青驿,夜过静海县。”此间,李东阳作《天津》诗一首:“玉帛都来万国朝,梯航南去接天遥。千家市远晨分集,两岸沙平夜退潮。贡赋旧通沧海运,星辰高象洛阳桥。河山四塞喉襟地,重镇还须拥使轺。”李东阳此行适逢春旱,津沽一带尤甚,遂作《忧旱辞》云:“黄尘赤日无南北,平田见土不见麦。秋麦垂垂尽枯死,春麦虽青不满咫。……官河水浅舟不行……一春无雨过半夏,贫民望雨如望赦。安得一雨如悬河,坐令愁怨成欢歌,我行虽难奈乐何!”返京途中,他一直观察旱象。“丁未,过流河驿,训导族兄复来会,得崔生杰书,夜过静海县。戊申,过天津卫,丁字沽,始得水,夜宿杨村驿。己酉,闻京师大雨,商郎中、钟主事送过问西务。”(《纪行杂志》)忽闻天降大雨,东阳欣喜万分,特作《过天津闻京师大雨》诗:“水急知山雨,天昏识海云。宠开青草色,欢动白鸥群。露祷心须应,平安报屡闻。向来家国念,聊与慰忧勤。”他的诗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明朝天津卫一带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政治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