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烧锅酿酒技术已经出现。但在文献记载中,这种工艺在天津出现最早追溯应在元代,是由南方的船工引进,一是借酒解乡愁,二是为了祭海神,感谢妈祖护佑。自给自足有了剩余后,余酒开始销售。明代,大直沽地区酿酒业初具规模,直沽高粱烧酒成为当地的佳酿。到了清代,随着生产技术的升级,直沽高粱烧酒发展壮大,天津的“土酒”开始走出国门,位列出口清单,成为天津的一张名片。从元代到清末,“直沽高粱”从小到强究竟是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元代祭海神 天津酿酒初现
天津地区有记载的酿酒业初现于元代。
元朝定都北京,天津是南粮北运的中转中心,南来的船工带来了烧锅酿酒技术。酒味虽薄,可慰漕运船工乡愁;更要感谢妈祖护佑,以酒祭神灵。汪沆在《津门杂事诗》中写道:“辛苦何辞粳稻输,楼船万斛转东吴。黑风幸免吹儿坠,酾酒椎牛祭直沽”。不仅道尽元代海漕的艰辛,还描述了船工用酾酒在直沽祭饮的情形。“酾”酒,味薄之酒。不似“醇”“釀”味浓之酒。更难比“醝”之白酒。
南来的船工用酒祭祀海神天妃妈祖娘娘,取大直沽后街的优质小溪水,自设烧锅酿酒。先是自给自足,后是余酒出售。天津酿酒业,自此开创。
烧锅造酒,是早期的蒸馏酿酒术,必须挖坑垒灶,所以人们把造酒称为“烧锅”,酒被称为“烧酒”。随着造酒环境改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直沽烧酒采用生长在御河、西河两岸的优质红高粱,经过精工细作,最后酿制成酒性柔和,烈度适中,味道可口的佳酿。改变了“直沽素无嘉酝”的历史。
元代,天津地区的酿酒不止有直沽烧锅白酒,“蓟州薏苡仁酒”在当时也是一款名酒。后被药圣李时珍称道,有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的功效。
明代设津卫
大直沽烧锅忙
明朝政府没有颁布过禁酒法令,也未征收酒税,直接促进了酒文化的发展。
明朝天津设卫建城,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再加上漕运与经商的流动人口,对酒的需求量非常可观,直接推动了酿酒业发展。加之造酒所需高粱,除本地供应外,依托天津漕运中心地位,也会源源不断输入,满足了制造烧酒的需要。
天津地区最早开启造酒业的是大直沽。明永乐年间,大直沽村约万人,有一半村民以酿酒为生计。“人马过直沽,酒闻十里香。”到了明嘉靖年间,大直沽的烧酒已能满足天津军民的饮酒需要。
大直沽,地处海河中上游。东边是东大坑,西边是官盐院,南边是豆家坑,北边是薛大坑,人称“四大坑”。这四大坑都与海河相连,地下水充沛,干旱时,也不会干涸。还有一条水质纯净的小溪流过大直沽后街,为酿酒提供了极佳的水源。烧锅造酒要经洗料、前净、后净、采曲、发酵、加气、头淋、二淋、三淋九道工序。酒酿出后,还要将酒灌入酒坛,深埋地下,加锡盖密封一至三年后才能上市。过去没有发酵池,必须放入大缸中发酵。日久天长,有些大缸出现裂缝,液体渗入地下,对地下水质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培植出独有的菌群,村庄周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酒香。
清代直沽酒
“土酒”出国门
清代,天津地区酒业比之前朝的初级发展境况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大直沽为中心的酿酒业,高粱白干酒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而且增添了药酒和色露酒,形成了三大名酒系列,且广受好评。这些“土酒”跻身“由津出口货物”行列。
直沽烧酒柔和,烈度适中,特别适于不习惯饮用烈性白干酒口味的人士。1930年出版的《天津志略》,用专节记述了津沽的“酿酒工业”,其中对清末的酿酒业有这样的记录:“天津酒业尚称发达,大直沽一带,尤为最富之区。有烧酒锅十六处,所制白干酒,质量味醇堪称嘉酿”。享誉津门的老字号有同丰涌、同沅涌、同兴涌、同华涌、仁和义、义聚永、义聚成、广聚永、义丰永、永丰玉、同丰和、同兴、永庆、王厚记、存益公、恒丰和、承记栈、福升太等。
直沽高粱酒非但津门父老喜爱,还随运河漕船走向全国、走出国门。1911年前后,日本神户商人请制酒师傅(大师傅崔秀岭,二师傅崔鸿禧,带领赵玉元、翟玉山、李恩起、张双喜、尚青侣)去传授制酒技术。1920年左右,周洪有受聘到新加坡郑绵友酒行,李凤桂受聘到新加坡乾源酒行。高粱酒在这些地方广受好评。有人总结,天津直沽高粱酒“始于元,兴于明,盛于清”“七百年薪火传递,二百年海外飘香”。
诗赞美酒
西沽美酒胜兰陵
天津酒业发达,皆因天津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海河、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分布纵横,具备了酿制美酒的条件。清代造酒名企广茂居,在天津城北北运河畔的西沽就有分支“义昌永”烧锅。
水西庄宾客胡睿烈诗作《西沽舟中晚归》中:“青烟沙岸树,白板酒家楼”,写的就是西沽地区的酒坊。
崔旭《过西沽》诗:“一路过春水,春风漾绿波。过桥人影乱,夹岸橹声多。客人匆匆去,渔家缓缓歌。垆头新酒热,未暇醉颜酡。”也印证了西沽好水酿美酒的情景。
梅成栋诗作《西沽夜渡》更是对西沽美酒赞赏有加:“几处鱼得来荻港,此间美酒胜兰陵。隔河呼渡无人应,谋醉梨花恐未能。”再作《西沽即景》感叹道:“桔槔臣进园蔬剪,栲栳当檐瓮酒全。值得倾囊买一醉,丰收从未似今年。”
这些都说明,清代西沽已成为继直沽之后天津酒酿副中心。只可惜,西沽美酒自生自灭,没有芳菲留传后人。逆北运河上行丁字沽,也有酿酒作坊分布。闻法作《丁沽道上》诗作:“青帘谋一醉,前路晚烟迷。”后来的直沽酒烧锅作坊合并,迁址丁字沽,大概也是看中此地水美地阔有造酒历史的缘故吧。
津城广茂居
自创各色露酒
清代天津造酒,在高粱干白酒的基础上,或引进或自创各色露酒,也很受市场欢迎。
乾隆年间,天津西关望族王国庆,在东门外临近海河的石头门坎开办广茂居酒店,特聘酿酒师指导酿造白干酒,品质极佳,广受酒友好评。
广茂居在酿制白干酒的基础上,不惜重资购得露酒及药酒秘方,经试验,取得成功。酿制露酒,如玫瑰露,则于夏秋之交,派专人赴北京西山园林采购玫瑰花。花洗净后,拌以白酒封存于大瓮中备用。酿造蒸馏时按照一定比例,与白酒混置于铜制大蒸馏器中,得酒在95°以上,称“玫瑰母子”。再兑以冰糖水至标准酒度,即成玫瑰露酒。此酒使饮者陶醉于天然花香之中。时人用“色媚如梅。清香凝玉。香露四射,芳氲不绝”来形容玫瑰露酒。其他佛手白莲、茵陈、桂花露酒制作方法亦如之。
广茂居传承六代,全赖以货招人,货真价实,口碑广播。民间流传:“欲饮远年老陈酒,必须问津广茂居。”早年的广茂居以坛盛酒,坛上贴有木板印刷标签,文字标明“本店创始于乾隆初年”。后出包装贴有五彩石印“钱与龙”图案注册商标,寓“乾隆”之意。出口酒瓶皆用软锡盖封口,装潢讲究。广东、潮州、福建的客商将广茂居的各种酒带到南方,并出口到东南亚及日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