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中的“从他称谓”,属于比较独特的形式,指说话人在称呼自己的亲属时,不按照自己与被称呼人的直接亲属关系来称呼,而是依从他人(自己的亲属)与被称呼人的关系来称呼的语言现象。“从他称谓”一般用于面称场合,其方式和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从子孙称谓”“从夫称谓”和“从妻称谓”。
例如女子在结婚前,称呼未婚夫的父母和称呼一般长者没有差别;但结婚后,就得“改口”了,即改变原用的“伯父、伯母”称谓,而随丈夫称其父母为“爸爸”“妈妈”。从夫称谓和从妻称谓,意味着原先的两家人在变成了一家人之后,称谓变得一致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变成了“爸爸、妈妈”“爹、娘”,显得特别亲热。
例如余华《活着》:“到了家,二喜把门关上,说:‘爹,娘,凤霞有了。’凤霞有孩子了,我和家珍嘴一咧也都笑了。”说话人“二喜”是“我和家珍”的女婿,他前来报喜,见到岳父岳母,用从妻称谓“爹、娘”,很得体!因为女儿凤霞有了身孕,女婿前来报信,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如夫妻间互称“孩儿他爸”“孩儿他妈”;妻子称呼丈夫的兄弟为“大爷”“二叔”等,这都属于“从子称谓”。这些称谓具有家庭关系、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区别功能。再如:“你李伯这人直肠子、倔脾气,你是知道的。”——这是“李伯”的老伴对邻居晚辈说的话。“李伯”是邻居晚辈的称呼,体现平素邻里关系很和谐。妻子背称丈夫为“你李伯”,也属于“从他称谓”,增强了对话双方的亲近感。再如,丈夫对妻子说,“今天,我去爷爷家。下午孩子放学,让姥爷帮忙接一下孩子吧。”这里也属于“从子称谓”,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称呼“爷爷”“姥爷”。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从他称谓,都是站在同辈人或下辈人的角度来称呼指涉对象,很少有从父称谓、从母称谓。这里既体现出传统伦理中不僭越长辈的规矩,也显示出国人对长辈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