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新春伊始,“相信未来”

日期:02-21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春伊始,“相信未来”

闻云飞

  经典诗歌有着历久弥新的艺术感染力。著名诗人食指的代表作《相信未来》,今天读来,仍令人振奋。

  这首诗创作于1968年。食指,原名郭路生,他创作出这首诗歌时,还是一名知青。食指被称为“朦胧诗鼻祖”。该诗有明显的前朦胧诗色彩,即用象征性十足的意象铺排与组合,来营造诗意,点燃人们内心的希望之火。

  诗歌开篇是灰色调的:“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久无人居的房子中的“蜘蛛网”,“查封”了“炉台”——而炉台又是温暖的象征。显然,人生低谷的境况已是睫在眼前。冷风从破窗吹来,吹得炉台边的蛛网摇荡,吹得屋内尘土飞扬。灰尘乱舞中,让人想起以前:炉台上坐着水壶,水壶冒着白汽“吱吱”叫。往昔人间烟火的温馨,随着一声叹息,化为泡影。画面蒙太奇般一跳,聚焦到眼前诗人,“灰烬的余烟”正在他跟前有气无力地冒着,灰烬中的火星似有若无,即将熄灭,形象地诠释着什么叫无奈与无助。这时,接近绝望的幻灭感已跃然纸上。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以超强的自信碾压失望情绪,在“灰烬”之上,“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是洁白美丽的,它象征人之初的单纯与希望。从一堆让人压抑的黑灰色系意象中走来,洁白的雪花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作。“相信未来”的诗眼,更如一束光,照亮前路。当然,诗歌散溢出的自信并非盲目自信,而是靠“不屈不挠的努力”来抵达梦想的彼岸。

  下面一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与首段相似:“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前两段的并列排比,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人生逆境中怀揣梦想的跋涉者身影。

  该诗颇具画面感,因其意象选用贴合国人审美心理。其意象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又有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细节。前者如象征希望和圣洁的雪花,象征收获的葡萄,以及寓意落魄的蜘蛛网,后者如炉台、灰烬。所以,其意象组合成诗句后,一幅幅画面就在读者脑海中铺展,诗意自然弥漫开来。

  一首经典诗歌除了有“诗情画意”之外,还必须有“歌”的成分。这首诗的前两段以诉说陈述的平淡语调押“ai”韵,浅吟低唱中透出淡淡的忧伤;后面大部分诗章作为抒情部分,押后鼻音韵,彰显出诗人的激情与自信,以及诗人洞见未来的思想者姿态,比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整首诗歌,换韵自然,朗朗上口。

  这首诗在重要段落变韵时,特别讲究,能用韵脚的变化来呈现诗意。比如第一段中,第一、二、四小节的“炉台”“悲哀”“未来”都押“ai”韵,但其高潮部分的“灰烬”,变了韵脚。如此,就在不统一的反调中产生艺术张力,诗人不认命不服输的倔强与执着,就从韵脚变化的抑扬顿挫中彰显出来。如此变换韵脚,使得后面在“相信未来”的诗眼中再次出现“ai”韵时,给人以“否定之否定”的坚定意味,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的豁然与畅快。

  《相信未来》因意象简单洗练、通俗易懂,融日常细节与古典意象于一炉,及其易于吟咏的节奏感,使得读者得以通感移情,感奋不已。所以,即便抛开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在当下仍会让逆境中人感到治愈,更会让奋斗者获得惺惺相惜的精神加持。

  这首诗歌之所以有这样积极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就在于诗人能“固执”地扭转诗境。这种“固执”是“相信未来”的基础。这种“固执”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是要相信自己,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