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七年五月,时任刑部侍郎的茹太素,被朱元璋在朝廷之上打了板子。茹太素挨打的原因很奇葩,因为奏折写得太长。
这位茹大人写奏折从来不惜笔墨,动辄七八千字。此前,朱元璋就对这种长奏折很是头疼。挨打这天,茹太素的奏折又写得出奇的长。朱元璋命人读了半天,也没听懂到底啥意思。奏折读到一半,洪武皇帝这火爆脾气可就上来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茹太素当着众朝臣挨了一顿板子。可笑的是,事后朱元璋耐着性子看了这份奏折,觉得后半部分提的建议不错,还采纳了茹太素的建议。不过,从此朱元璋给朝臣们立下规矩,奏事穿靴戴帽一律省去,避免废话。
到了清代,写奏折啰啰嗦嗦的情况大有改观。原因也有些奇葩。清代的大臣见皇帝得一律跪着回话,即便是军机大臣记录皇帝口谕,也要“跪受笔录”。而在明代,君臣见面,做臣子的行礼之后,只要站立回话就可以。清代的大臣见皇帝奏事时,要跪着,而跪的时间长了,腿自然吃不消。所以,无论是奏对,还是奏折,他们都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自觉杜绝废话。
穿过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一旦涉及自身痛点,人们都能说得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对于他人,这就是前车之鉴。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得到教训,不要成为后人的“前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