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乾隆认错认罚
乾隆知道了自己说“盘谷在盘山”是错的,但如何面对大清律例的处罚呢?
刘墉提议说大清律例可以改,乾隆却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那咱不改。”
“那朕的威严……”
“那咱就改。”
“改,失去朕的信誉。”
“那咱就——也改也不改,改了也算不改,不改也算改了……那您说,是改还是不改?”
乾隆心说“你跑这背绕口令了”。
“哎,刘中堂,你说朕到底应该怎么办?”
太难啦!皇上都没办法处理的棘手难题,大臣能怎么办?回答不好,就是砍头之罪。刘墉高明,他跪在地上叩了一个头,然后道:“臣倒是有一个办法,不知是否当讲?”可能因为跪得腿都麻了,刘墉说完,冲着乾隆又是揉腿,又是五官挪位似的龇牙咧嘴。
乾隆急着听高招,看刘墉这模样,知道他耍心眼儿。可又一想,现在跟他瞪眼还不行,他占着理呢!“谁让朕误将盘谷定在了盘山,还写了这么多诗,让刘墉逮着个有把儿的烧饼。朕先听听他什么主意吧!”
想到这,乾隆一脸笑容道:“啊……刘爱卿平身。”
“臣谢主隆恩!”
“甭,甭谢恩啦!赐座,赐座。”
“臣谢……”
“行了行了!今儿,咱……咱们算聊天儿。”
好家伙,金殿改茶馆儿啦——皇上跟大臣闲聊天儿!
“刘爱卿,这儿没外人。你是太后的干儿子——御儿干殿下。咱哥俩……是不是……有何解决的高招?”
“万岁!咱可以这么办:您去蓟州再微服转一圈,明着是私访,暗含着充军。或骑马,或步行,每天三十里路,七天,免去各种礼节。”
“对!一路之上,免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文武官员免跪接跪送;不住行宫,住民房,朕跟老百姓一个样。三十里地一天,风雨无阻。七天打来回,路上不许休息……”
乾隆边说边想,又道:“但有一节:发配之人要穿红罪衣,再来一挂大锁链子……”
“臣想了个主意,咱做个红布兜肚儿,上边儿安个兜肚链儿,不就行了嘛!”
您瞧,现在娃娃穿的那个“兜肚”,敢情是由乾隆那留下来的。
“那两个押送的解差……”
“臣与和珅大人保驾。明着是保驾,暗着是押送的解差……请龙意天裁。”刘墉出完主意准备起身告辞。没想到,乾隆一瞪眼,在龙书案上“啪——”地一拍“龙胆”,喝道:“刘墉,你可知罪!”
乾隆的脸变得真快,下篇咱讲刘墉遭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