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买得一枝春欲放

日期:02-18
字号:
版面:第15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读画记

买得一枝春欲放

瑶 华

  四时因花而脱俗,朝暮因花而缤纷,“瓶梅灯畔一枝低”“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明媚鲜妍的花朵,无论是案头清供,还是插鬓妆点,都为古人的日常生活平添一份雅趣,也将无穷锦绣付诸笔墨,令后世心向往之。

  我国观赏花木的习俗由来已久,至迟在唐代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花卉种植和售卖产业,还涌现出一些技艺高超的种花人,如洛阳人宋单父种出的牡丹“变色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诗中所描述的卖花景象已相当热闹:“紫艳红苞价不同,匝街罗列起香风”“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到了宋代,民间种花、卖花的规模更大,“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都市中更是“四时有花卖”,既有招徕顾客上门的花市,也有走街串巷的送货服务。在万花烂漫的季节,卖花商贩挑着马头竹篮,铺排各种鲜花,沿街叫卖,为了售卖方便,这类花贩所卖的并非盆栽,大多为单枝或成束的剪枝鲜花,供簪戴、插瓶之用。卖花人为了推销鲜花,在叫卖方式上颇下一番工夫:“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宋人爱花风气遍及朝野,皇帝为百官赐宴时,花是必备之物。每到节庆的时候,从重臣到禁军卫士都要按照不同的品级在头上戴花,“宰臣枢密使各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看来如果头不够大,可能都插不下了。时人形容为“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官员戴花还留下了“四相簪花”的著名典故,相传韩琦、王珪、王安石、陈升之等四人曾经共同欣赏一棵同时开了四朵“金带围”的芍药花,每人摘了一朵簪戴,后来四人竟都先后当上了宰相,“金带围”从此成为官运亨通的象征。南宋首都临安端午时节“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繁华气象可见一斑。

  而当宋朝覆灭后,曾在太平年月里司空见惯的卖花声又多了一重不同的况味。南宋陈著在怀念前朝的诗中写道:“卖花声,卖花声,如今风景那可评。向时楼台买花户,凄烟落日迷荆榛。……忽焉夜枕发为梦,恍恍惚惚行故京。一唱再唱破垣隔,闻声不见花分明。谓此何日尚有此,倾面大恸泪纵横。”

  清代人冯箕仿宋人诗意,绘有《卖花图》。画中春光正好,杨柳新绿,杏花初红,一位身着杏红衣裙的女子被丫鬟搀扶着,观看小贩担子中的一束束缤纷鲜花。画面色调淡雅,展现出一派恬静的氛围。“轻暑著人疑酒困,卖花声转卖樱桃”,古代卖花多集中在春季,之后只在特定节日售卖符合主旨的花草,因此卖花意象很容易和春光易逝、芳菲易凋联系起来,画中的仕女眉间也似有几分轻愁,与画上的题款相呼应:“廿四番风半已赊,菲芳零乱遍天涯。轻寒不禁犹扶梦,时倚门阑买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