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非常时期的“跨科治病”

日期:02-17
字号:
版面:第24版:文摘       上一篇    下一篇

非常时期的“跨科治病”

  去年12月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迎来疫情高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妇产科、整形科、风湿科,还是骨科等科室的医生,都加入了快速学习、“跨科看病”的队伍,拼尽全力守护每一个生命。

  整形外科医生看发热

  “对我们整个医院来说,这是第一次和新冠正面对抗。”山东省某市三甲医院的整形外科医生祁峰说,2022年12月初,在接诊新冠患者前,他先感染了新冠。

  一周之后,感染未愈的医生们赶上了“重症潮”。祁峰只休息了一天就回到医院,先后被调到了ICU和住院病房协助治疗新冠患者。“八成的医生都在咳,有时候我要在医务站先咳完,再去查房。”祁峰说,患者大多是陷入昏迷的老人。

  “病人蜂拥而来,这种情况下,不拿其他科室的大夫当呼吸科大夫,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网名为“手抖毛大夫”的泌尿外科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说。面对网友们“术业有专攻”的质疑,这位医生认为,非常时期,很多事情只能非常对待,“虽然都说现代医学分工细,不同专业隔行如隔山,但毕竟都是同一个医学教育体系下出身,即便是外科大夫,学完已经忘掉的内科知识再捡起来,也比从来没学过的人容易得多”。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6位医生里,江苏省某三甲医院的胸外科医生茂奇被分配到发热门诊,科室里开了三个诊室接诊新冠患者。

  江苏省南京市口腔医院的医生晏子衡说,7个人的研究生同学群里,已经有4个人被派去参与诊治新冠患者。尽管口腔科的医生以前学过大临床的内容,但现在还是要边学边做,由呼吸科或者心内科的医生们带着,从写病历开始,再从事正常的诊疗工作。

  小心翼翼的“转岗医生”

  更多的医生被调到病房。山东省一家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医生喻言也在去年12月中旬被调去支援呼吸内科的病房。各医院会在医生们工作之余组织培训。喻言说:“多数时候是支援过外地的医生、导师们介绍经验,分享治疗和用药方法。”祁峰介绍,培训包含了各种方向,“透过磨玻璃看新冠肺炎”“营养治疗”等都是培训内容。许多规培医生没有接触过生死,所以医院还统一培训了应该如何填资料、怎么和家属沟通。

  即便有这些培训,“转岗医生”们依然小心翼翼。“很多老年人看起来症状不重,但实际上病情已很严重。”南方某三甲医院的一名规培医生倩倩(化名)介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老年患者激增。“与疾病的斗争总是有输有赢,面对新冠感染这个不熟悉的疾病,我们更是容易败下阵来。”倩倩说,她每次值班,都会万分谨慎,生怕因为自己不够熟练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至于网上“所有医生都向呼吸科学习”的说法,倩倩认为不完全正确,“新研究、新药不停地出现,所有医生都在跟着不断学习,呼吸科的医生们也都在摸索学习呢”。

  1月4日中午,祁峰趁着中午回了趟家,把一次会议上抽的奖品拿到了医院——一个3M听诊器,他起码4年没用过这东西了。在过去的几天里,与新冠治疗有关的一切仪器都可能成为稀缺品,以前从来不会稀缺的吸痰管都所剩无几。

  感染高峰之后看到希望

  无论病房还是抢救室,医生们正在不断送走患者。祁峰说,情况不好的老年患者入院时,医生往往都会先询问家属抢救的意愿,“ICU里一天会经历三到四次急救,急救往往只有黄金30秒时间,不可能再去询问患者家属”。

  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防控重心也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在倩倩看来,医疗系统的繁忙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值得庆幸的是,多地发布的最新研判表示: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发热门诊人数持续下降。

  倩倩说,她已经看到“度过感染高峰、迎来平台期”的苗头。“更难得的是,我今天竟看到急诊分诊台的护士们得空闲聊了几句。”倩倩激动地和所有同事分享了这个场景,大家听了后一片欢腾。

  (摘编自《新周刊》《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