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点茶、观快闪话剧、做瑞兔花灯……对于成都市民严喻锦而言,在四川博物院的新春雅集沉浸式体验宋代“至简至美”的生活美学与现代潮流的碰撞,是他送给自己的癸卯兔年新春大礼。
到博物馆过“文化年”,正成为看电影、抢电子红包、旅游、冰雪运动外的“新年俗”。兔年新春,中国多地博物馆推出多项重磅展览和特色活动,让民众在文化盛宴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春自卯时报起,福由玉兔奉来。从中国52家文博机构共同推出的“大展宏‘兔’——癸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到“玉兔精灵——上海博物馆兔年迎春展”、瑞兔迎春——扬州博物馆兔年生肖艺术展”等特色展览,兔文化成为多家文博机构的贺岁重头戏。
四川博物院贺岁展“吉祥兔宝——癸卯兔年生肖主题文物展”一经推出,便大排长龙。该展不仅展出东汉西王母玉兔捣药画像砖、唐月宫玉兔双雀衔授纹铜镜、五代后蜀王建兔钮谥宝等多件兔文化主题文物,还特别设置5个互动展区,不识字的孩童也能通过趣味活动了解十二生肖。
“这次展览专门设计代言人‘兔宝团团’,用‘新国潮’的卡通形象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四川博物院策展人魏子淇说,通过国潮、科技等对文物的加持,橱窗里沉睡的文物逐渐“活起来”。
年俗更替,但年味不减。成都博物馆文创区福字拓印、DIY花灯、幸福陀螺制作等自制国潮迎新活动热火朝天。不少观众热衷于“请福回家”。
今年春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还把“展览”搬至户外,用科技与考古跨界,演绎“国潮”新风尚。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化身“科技怪咖”,世界各地的太阳崇拜灯组集体亮相,用跨度超过40米的“古蜀生活”灯组再现古人制铜、制金、制玉场景……
博物馆过“文化年”背后,是中国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备案博物馆的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总量已经跃居全球前五位。
在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看来,春节到博物馆过“文化年”,既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也跟各家博物馆“走出博物馆”,紧跟时代发展、贴近民众生活有关。 贺劭清 单鹏(资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