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劳作,晚上纺织,生活继续着,日子却没有任何起色。“这样的日子不行,得找个出路。”20多年前,摩梭妇女阿七独支玛不甘心梦想在周而复始的劳作中被消磨殆尽,萌生了拓展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想法。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她带领村里的妇女们找到了一条依靠手工纺织走向致富的路。
靠手工过上好生活
“2001年春节,一位日本客人看到我们的纺织品后,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赞不绝口。经他介绍,日本福岗市博物馆专程派人来到村里,买了两套摩梭服装陈列在博物馆内。”阿七独支玛说,这次偶然的机会给了她把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品带出去看世界的决心,“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村子里的女性同胞都能依靠纺织过上理想的生活。”
村里25岁的独支拉姆,以前外出打工,每月仅有五六百元的收入。自从跟随阿七独支玛做手工纺织,月收入可达1000多元,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重要的是还可照顾家庭,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让姑娘们回来,摩梭人母系家庭才能稳定和延续。”除了挣钱,阿七独支玛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开始的几年里,对于永宁的摩梭人和其他各民族妇女来说,手工纺织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时女性的一项生存技能。但这种改变是很明显的,因为这些手工,村子里头也有了大学生。有些家庭要照顾老病的亲人,也全靠这不定期的微薄收入。只是跟机器相比,这项生存技能显得优势不足,尤其是在充满浮躁的旅游消费市场,愿意停下来了解摩梭手工,并为此支付更多钱的人不多。
在民族文化中找出路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重新找到一条出路,阿七独支玛和他的儿子阿七尼玛次尔费了很多心思。
阿七尼玛次尔作为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回到村里进行摩梭人非遗手工制作流程的收集和整理。他想用自己的努力为摩梭人的传统手艺留下可追溯的历史印记。
经过8年的努力,阿七尼玛次尔目前工作的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已经帮助摩梭人建立了一个摩梭手工艺展览室。在对抗机器复制方面,他在摩梭文化研究会的帮助下,找到12个摩梭图案。这12个图案作为新一代摩梭手工织品的标准图案已经注册版权,获得了各种法律和文化上的出生证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12个跟摩梭人传统生活有关的图案只能手工织,机器织不了。
阿七独支玛说,她过去只知道“文化”就是“读书写字”(汉字),现在发掘摩梭人的手工技艺也是“文化”。显然,阿七独支玛如今致力于传统手工的事业,得益于对“文化”的观念转变和信心的建立。
找到非遗元素的接入点
浸透温度的白族扎染、巧夺天工的乌银走铜、傣族手工古法抄造纸术以及闻名遐迩的鹤庆银器、彝绣服饰。云南是民族艺术的宝库,刺绣、银饰、斑铜等手工艺品无不凝结着传统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与思想情感。
近年来,云南省各地通过创新传承民族“非遗”有益尝试,将非遗元素成功“嵌入”现代生活,通过多种形式,在“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层次融合,实现民族手工与旅游要素“购”的链接,让非遗“活”起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保山腾冲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邀请手工非遗大师入驻,以皮影、土陶、藤编、纸伞、抄纸、布鞋、阿昌织锦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客“零距离接触”,通过“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将非遗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致力于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市民游客“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让民族文化手工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迷人光彩,就必须找准与当代人需求的连接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业的兴起,城镇游客增多,当地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断开发,扩大了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工艺美术的繁荣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诸如一些房地产、物流、食品、旅游等行业也加盟到工艺美术这个行业,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摘自《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