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之所以能够在天津发祥,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津门艺人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津门每一次爱国运动,抵御外侮,赈灾义演,艺人总是走在前面。天津曾有一个在京津两地颇具影响的艺人自我管理团体——“天津艺曲改良社”。
1913年,由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与曲艺艺人共同建立了“天津艺曲改良社”。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曲艺艺人组织。发起人为李仲吟、韩补青、孙挚哉、林墨青与评书艺人刘恩庆、相声艺人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天津艺曲改良社”成立获得了直隶督办冯国璋批准,无论曲艺艺人在直隶的任何场所、以何种形式卖艺,都可成为社员。社址设在西马路讲演所,下设编辑部、评书部、鼓书部、竹板部、杂艺部和瞽目部。建社主旨以教育民众、提高国民觉悟,提倡科学民主为首要任务。当时,知识分子和进步艺人注意到曲艺的社会效应,认为唱本的影响力在乡间比二十四史还大。该组织以改革艺曲内容为手段,达到“开通民智、改良社会”的目的。“天津艺曲改良社”主要负责编制词曲、组织艺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演出,提高艺人的思想认识;审查意义不完备或不合理的词曲,担负社员权益保护及调解社员纠纷;利用自有刊物《社会教育星期报》刊登社员们编写、改编的新词曲;创立词曲学习班,设立盲童词曲传习所;聘请教师,教艺人与盲童演唱卫子弟书、西城板及大鼓的新词曲;组织艺人、盲童到茶楼、茶馆、书馆演出。
“天津艺曲改良社”还筹建了艺员子弟小学,对社员的生活、福利也开展了大量工作。除日常的资助、救济之外,每逢冬季,凡贫困之艺员皆可从社里领取钱物及食品,尤以对瞽目艺人、瞽目弦师的救助为多,经费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和社员演唱募集。如民国九年(1920)四月,天津善堂联合会与义阡局董事李星北特划拨西营门外一段义地,用以埋葬在天津去世的外埠从艺人员。由于天津艺人在全国各地声名远播,各地的艺人开始向天津聚集。
民国二十九年(1940),北京的艺人也效仿成立了“北京鼓曲长春职业公会”,简称北京鼓曲长春会。成立之初,津门艺人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一个善举就是骆玉笙、小岚云等津门艺人会同北京的曹宝禄、高德明等著名演员,在北京几个大戏院演出半个月,筹募资金,在广渠门外买了一亩多地,作为埋葬穷苦艺人的义地。天津沦陷后,“天津艺曲改良社”逐步被各种汉奸组织所取代,艺人不入青帮就不能演出。他们受到的是何种凌辱,咱下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