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我和爸妈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三天里,天天去看苗族歌舞表演。
第一天上午在民宿内,我听到了一种类似于吉他的声音。这声音一直保持着一个动听的节奏,下午牵引着我们跟随导游踏着节拍,一步步朝它走去。进入表演场地,只见迎面大舞台上有十多位苗族少男少女正在表演。原来这带有魔力的音乐不是吉他发出的,而是一种比吉他更细长、声音更浑厚的弹奏乐器。一位小伙子的手有条不紊地拨动着琴弦,越来越多的游客被这苗音的魔力吸引过来。
突然,小伙子们雄厚的歌声加入了音乐中。我心头一震,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听过的最美妙的男声。几个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仿佛形成一个声团,迅速却不猛烈地袭来,不用拼命竖起耳朵,歌声也会自己钻入耳膜,在脑中一朵接一朵地绽开,把我彻底带进苗音的世界中。
男声的“音花”虽然饱满,但终究缺乏一点艳丽的色彩,这时亮丽的女声来给苗音增色了。一位主唱姑娘的歌声飘在小伙子们的声团之上,好像一棵参天古树开出几朵小花,自发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和谐。我闭上了眼睛,想象着歌声与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在一座大山深处,静静地矗立着一座苗寨,旁边的山林里长着大片参天古树,树下流过一条清澈的小溪。两个山头上分别站着一个苗族小伙和姑娘,他们放开嗓子,用歌声向对方传达感情。这苗音在山谷中回荡,引得飞鸟也一起应和。好一派和谐、自然的景象!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妈妈说,他们表演的是一个复仇的爱情故事。原来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接下来,一位苗族老人带着他的传统乐器——芦笙登上台来。谁知站定之后,他却把芦笙放到了一旁,从兜里掏出一片树叶为我们演奏。声音响起,我再一次震惊,完全将大自然的声音复制了下来:清脆的溪水声、婉转的鸟鸣声,甚至是微弱的风声,都从老人的唇齿间自然地流淌出来,让我感到置身于密林深处,听着大山自己的音乐。
没想到,老人刚拿起芦笙,导游就催促我们去别处参观。即便如此,那欢快、悠扬的芦笙声依然绕过墙壁、立柱,清晰地钻入我的耳中。我也尽量放慢脚步,想要多听一听源自大自然的苗音。
看我喋喋不休地和爸妈讨论苗族音乐,导游对我意味深长地说,苗音取材于大自然的音响,融合苗族人民独特的音乐天赋,能将一座座大山包容进音乐中。
这个春节,如果有人问我哪种音乐最动听,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苗音!
指导教师:宋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