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说到孔氏兄弟舍生冒死鲁壁藏书。无独有偶,济南(今山东章丘南)人伏生 (约前268—约前178)名胜,字子贱,为了躲避秦火,也把自己的书籍藏于墙内。据《史记》记载,伏生曾担任过秦朝的博士官,家有不少书籍。秦始皇焚书时,他把书籍藏于墙壁中。陈胜起义后,天下大乱,济南乃兵家必争之地,他逃奔他乡避难。待刘邦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家中,寻找所藏的《尚书》,已丢失了数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便在齐鲁一带传授残存的《尚书》。
当时,像孔氏兄弟和伏生违抗秦令,冒死私藏书籍者大有人在,比如张良在下邳所遇老者,赠其《太公兵法》(《史记·留侯世家》)。这位老人也属于违抗秦令者,只不过那些抗命的藏书者没被记录下来罢了。
《史记·儒林传序》上说:“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秦始皇究竟烧了多少书,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说:汉朝建立之初,“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汉书·刘歆传》),就是说当时全天下只有《周易》和占卜之书,其它皆无,汉文帝为了尽快恢复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重用文人,广求图籍。《史记·伏生传》记道:“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即晁错)往受之。”文帝想找一位精通《尚书》的人,来官学传授,找遍全国也没有,后来听说伏生研究《尚书》,能够讲解,而这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年事已高,走不动了,于是就派了太常官晁错前往伏生家里,当面受教。
晁错是河南人,伏生是山东人,二人家乡口音都很重,加上伏生老而口齿不清。他每授一句,晁错就在竹简上写一句,听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就用同音字写下,错别字自然不少。《尚书》本是上古文献,汉朝时就很难懂了,如此传承下来,文意艰深再加上错别字之故,致使《尚书》今日读来佶屈聱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