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改变居住环境、改善住房条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换房。三十多年前,天津市区街头巷尾各个角落都分布着换房的地摊,人们聚集在一起,交流信息,互通房源,一旦遇到合适的可换房屋,皆大欢喜。我的几位同事、朋友就是换房大军中的一员。
老同事肇姐家的换房经历十分独特。1983年,天津市政府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通过各种渠道集资建设解困房,并在几个地区同时开工。其中北仓附近一处三百万平方米的楼房建筑群,被老百姓简称为“三百万”。
肇姐的丈夫在单位分得“三百万”中的一套独单,两口子经过简单装修住了进去。可美中不足的是,夫妻俩的单位都在天津西站附近,新家距离单位太远,俩人每天上下班要倒三次公交车。一旦公交车晚点,就会迟到。于是肇姐的丈夫就加入了换房大军,每天下班不回家,先骑车到西站、西沽、丁字沽一带的几处“换房摊”转一圈,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源。经过两年多锲而不舍的努力,他还真找到了合适的房子。
夫妻二人由北仓“三百万”换到红桥区光荣道,这里距离二人的单位都不远。可惜的是,房子由原来的楼房独单,换成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此举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居住地由城郊结合部转为市中心,不利的方面就是住房面积大幅缩水。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肇姐家的换房,竟是“六角”换房。毫不相识的六户人家,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几经协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真是缘分。搬家那天,六户人家同时行动,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各自到达换后房屋所在地。同一时间,六处房屋所在地鞭炮齐鸣,共同庆祝换房成功,迁入新居。搬家前,六户人家互相帮助,共同办理了过户等各种手续,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改善住房条件、改变住房环境的迫切愿望。
后来听说肇姐家换房后的所在地,于本世纪初进行了平房改造。改造后,肇姐家分得一套新楼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另一位老同事志刚,原住西青道跃进里附近某大杂院的一间平房,住房面积二十多平方米,房后有块空地。他与丁字沽三号路上的一套五楼独单住户经过协商后,决定交换住房。对方因婆媳同住一套独单生活不方便,换为平房后,可在房后空地搭建小屋,改善住房环境。两家一拍即合。
“地摊式”换房是天津乃至其他城市老百姓改善住房条件进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随着住房政策调整和住房商品化,这一现象已成为老百姓脑海中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