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薛柱斗修衙修庙修方志

日期:02-15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薛柱斗修衙修庙修方志

——匾额文史之十五
吴裕成

  清康熙九年(1670),薛柱斗来任天津道。此前五年,钞关从河西务移驻天津,由天津道兼理;此前一年,长芦盐御史署由北京搬到天津。这是置府设县之前,天津城市发展获得较大推动力的时期,为薛柱斗提供了舞台。

  康熙十三年(1674),在津任职第五个岁暮,薛柱斗为《天津卫志》写序:“天津为卫,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京师岁食东南数百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杂处,皇华使者之所衔命以出,贤士大夫之所报命而还者,亦必由于是;名虽为卫,实则即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京师门户、南北运河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推动军事建制天津卫的城市发展,繁华程度俨然是个大都会。薛柱斗这段话,应该说还是挺到位的,如今常被论者援引。

  天津道职务所司,薛柱斗自报头衔,叫做“整饬天津等处兼理马政驿传粮饷屯田河道盐法事物”按察副使。薛道台驻津六年,在梁柱斗拱、工程土木方面,留下一些文字记述。

  “官不修衙”是个伪命题。当时是官署称衙门的时代,薛柱斗修衙,所撰《修道署记》说,署址在东门里大街,文庙之西,为明代天津左卫旧址,相传明末曾为巡抚衙门,后为镇台驻扎,再后来为天津道署。原有辕门、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及后宅门高楼,规模不小。薛柱斗在衙前增设跨街牌坊两座,形制如文庙的德配天地、道观古今牌楼。新起的牌坊共四匾,“贞宪”“肃度”分别嵌于牌坊的外向,内向有“控制海门”“仪型河属”二匾相对。结合天津道职能与辖域,这些张扬于门前通衢的匾额,用语还是有点意思的。原本向南的两个辕门,改为一向东,一向西,各置石狮一对。这个西辕门,使如今对那条拴马桩胡同的解说,有了得于关联性的依据。增建穿廊,重修二堂,隔东一间为书舍,挂匾“宜夏轩”,西边也隔出一间,匾曰“长春窝”。进入内宅的墙门,东移至巽方以宜风水,筑屏门悬匾“内台”。西隅池苇茂盛,面池建书房三楹,颜以“渡瀛书馆”;花墙围起小园,东西各立一坊,东匾“虚心径”,西匾“百岁园”,情调生活有了环境的营造。薛柱斗自言“捐俸修葺”,工匠物料,“未动民间一夫一草”,话语显得硬气。

  来天津后,每谒文庙,薛柱斗总有规划修葺之念。付诸行动,则在康熙十二年(1673)。春二月,召集在学秀才们讨论调整建筑布局。他先捐百金,为倡捐,还写了《重修天津卫儒学疏引》。三个月的施工,有意改变攒簇退缩的旧观,棂星门外添建东掖门、西掖门,立影壁、建戟门,泮池甃石,架登瀛木桥。工竣,撰《修学记》;又赋《康熙十二年修学口占》诗二首,发动官员步韵和诗,运同、清军同知、运判、长芦经历、卫经历、卫学署教授,一众津官都有应和,生员代表也参与其间。

  海河之畔天后宫,山门内,两块匾额十分醒目,一是牌坊所颜“海门慈筏”,一是前殿大匾“三津福主”,前者款识“薛柱斗立”,透露着这座牌坊的修建信息,后者则刻“薛柱斗谨献”字样。薛柱斗写匾时,天后宫还称天妃宫。妈祖崇拜随元朝海上漕运北传,在渤海之滨扎根,影响了一方民俗,并在城市为崛起而聚力的岁月里,成为百姓崇信的地方保护神。薛柱斗题匾的意义,恰是反映了这种情形。

  清廷要修《大清一统志》,诏令各地缮治方志。薛柱斗主导、清军同知高必大协助,急事急办,“急下所司,博求儒贤,旁采旧闻”,上承明代《天津三卫志》,“阅数月采辑成书”。这是天津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保留了大量明代和清初的历史信息,但因仓促成稿,体例未备,且有失于简略。志稿记纂修者本人的宦绩,颇有些“当仁不让”:“薛柱斗,陕西延安府延长县人,戊子科拔贡,于康熙九年十一月初一日任。廉以率属,宽以惠民,士子倍加优隆,口碑遍于四野。”这评价,大体上被乾隆《天津县志》、民国《天津县新志》沿用。

  《天津卫志》康熙十四年付梓,翌年七月薛柱斗转任江南按察使司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