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多元且别具一格的兔文化

日期:02-14
字号:
版面:第22版:天津卫       上一篇    下一篇

多元且别具一格的兔文化

赵华
治印/孙延良
陈富贵

  癸卯兔年已然到来。谈到生肖兔,人们总会问,貌不出众的兔子凭什么入围,且排名第四?民间说法大致是轩辕黄帝要选十二个动物任宫廷卫士,并作为标志纪年,根据动物报到先后排序,结果兔子排在第四位,因地支第四是“卯”,故称“卯兔”。因兔子在清晨喜欢吃带有露水的青草,故为“卯时”(清晨5点到7点)。说到兔子,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有关兔子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也形成了内容多元且别具一格的“兔文化”。

  逢兔必有“讲究”

  民间有八月十五拜兔儿爷的习俗。《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相传兔儿爷是《封神演义》中的长耳定光仙。因月宫有玉兔陪伴嫦娥,民间遂将兔儿爷与玉兔联系在一起,成为月宫之神。传说“兔儿爷”能给人间带来平安、祥和,所以每逢中秋,人们在买月饼、水果的同时,不忘买只“兔儿爷”,供在屋里,以烘托气氛,祈福迎祥。市场上卖的兔儿爷,种类不同,形象多样。如坐像兔儿爷、骑虎兔儿爷、麒麟兔儿爷、葫芦兔儿爷等等,形象逼真,活泼可爱。每到八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把兔儿爷置于条案,面前摆满瓜果月饼等贡品,期盼着“兔儿爷”能带来吉祥、平安和幸福。

  杨柳青年画《拱向蟾轮》,为著名画师高桐轩所作,生动描绘了少女拜月的场景,还有儿童跪拜模仿的细节,其上题诗:“十五学拜月,拜月十五夜。心自重月圆,何尝愿早嫁。”中秋拜月为女性私密活动,男性与幼童不宜参与。为避免幼童模仿拜月,故将兔儿爷给孩子做玩具,于是兔爷集神圣、世俗、娱乐为一体。

  在天津,旧时的中秋节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谓“兔鞋”,就是将童鞋的鞋帮缝制成兔子形状,绣上红色的兔子眼睛,缝缀两只长长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赏月时,妈妈还要给婴儿、幼儿戴上竖起两只长耳朵的“兔帽”。

  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写道:“月宫神马拜家家,取义团圆供果瓜。位甚尊崇名甚亵,闺人戏唤兔儿爷。”

  在民间,兔寓意吉祥,象征多子多福及长寿。老年间,天津人在布置洞房时,所贴窗花多有蛇盘兔、鹰抓兔等图案,暗喻男女阴阳结合,祈盼多子多福。

  正月十五闹元宵。老天津卫在正月十三或十四搭棚布灯,其中少不了被视为吉祥之物的兔子灯。在观兔灯的同时,人们还要猜灯谜。有的灯谜以兔子为谜底,如“红眼睛,白衣裳,尾巴短,耳朵长”。“兔子不吃窝边草”,打一成语,谜底:舍近求远。“兔子打架”,打一成语,谜底:上蹿下跳。“兔子请老虎吃饭”,打一成语,谜底:寅吃卯粮。

  民间有不食兔肉的禁忌。《宋史·赵汝愚传》记述一位孝子“母生岁值卯,谓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还有孕妇吃兔肉会导致孩子兔唇的说法,晋·张华《博物志》有“妊娠者不可啖兔肉,亦不可见兔,令儿缺唇”的记载。在天津更是把螃蟹和兔子作为孕妇的禁忌,螃蟹是横行的,因此人们认为孕妇吃螃蟹,容易横生倒养,即难产;兔子是三瓣嘴,因此人们认为孕妇吃兔肉易使孩子兔唇。

  “兔崽子”不能随便说

  传统民俗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如天津歇后语“兔子尾巴——长不了”,抓住了兔尾短的特点,双关某人某事不会长久。再如“兔崽子”这个詈词的构词理据究竟是什么?元·陶宗仪《败家子孙诗》:“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意即这个败落之家,女眷都是人尽可夫的荡妇,男人却是甘做缩头乌龟的懦夫。为什么用“撑目兔”代指淫妇呢?古有雌兔望月而孕、舐毛而孕的说法。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旧有此说,余目所未见也。”陶宗仪在诗后注明:“夫兔撑目望月而孕,则妇女不夫而妊也;妻有外遇,龟喻其夫。”故骂人为“龟儿子”“兔崽子”等,皆指其母乱伦野合而生的杂种。天津话“兔崽子”,主要是咒骂词语,也用于对后生晚辈的戏谑,不能随便说。

  兔子象征生存智慧

  兔子很早就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生前十分喜爱机警灵活的兔子,殁后陪葬品中有多枚雕琢精美的白玉兔。甲骨文已有“兔”字,字形就是一个张着嘴巴、长耳短尾的小动物形象,说明在3600年前,我国已有兔子的饲养。

  白兔体态小巧,光滑柔顺,白玉无瑕,无獠牙利爪,温顺良善,俊雅可人。与世无争,有君子之风。兔善于奔跑,行动灵敏,因生性机警,静如处子,动则迅捷;居有三窟,善于自我保护。即便处于绝境也会拼死一搏,天津俗语“兔子急了也咬人”,即为生动描述。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孱弱的兔子能在十二生肖中稳保一席,昭示其极高的生存智慧。

  《抱朴子》云:“兔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兔子被视为寿星的化身,月宫玉兔不辞劳苦地捣制益寿延年之药,以造福人类。加之生殖能力极强,象征着瓜瓞连绵。正如春联所言:“岁有卯兔万物旺,年逢玉兔福寿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兔被认为是瑞兽。古书《瑞应图》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那时,白兔罕见,各地发现白兔之后,都载歌载舞地献给朝廷,显示君主贤明、四海升平的景象。兔在民俗文化中成为家庭和睦、夫妻团聚、多子多福的象征。

  文艺作品的吉祥兔

  《宋史》记载:“王者德盛则赤兔现,王者敬耋则白兔现。”唐·庄南杰《伤歌行》:“兔走乌飞不相见,人事依稀速如电。”;唐·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宋·王安石《信都公家白兔》:“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这些诗歌都将兔作为祥瑞团圆的象征。

  古代咏月诗词数量很多,其中以月中“玉兔捣药”传说为典故作为月亮代称的也不少。如《古诗十九首》“三五月正满,四五蟾兔缺。”;唐·杜甫“此时瞻白兔,真欲数秋毫。”;唐·贾岛“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唐·卢仝“朱弦初弹罢,金兔正奇绝。”诗句中的“蟾兔”“白兔”“玉兔”“金兔”“兔轮”“兔魄”等等,都是以“兔”借代月亮。

  元代南戏作品《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写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并称四大南戏。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流浪汉而登上帝位,其传奇经历素为民间所乐道。剧本写刘知远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被财主李文奎收留,在李家充当佣工。李文奎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三娘哥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与刘知远去看守,欲加害之。李三娘知计,力阻刘知远守园。刘知远一身武艺,抢棍而去。刘知远战胜了瓜精,意外获得兵书和宝剑,便告别了三娘,去汾州投军。因屡立战功,数次提拔,官至九州安抚,娶岳氏为妻。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后托窦公将儿子送给刘知远抚养。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子回村探母。咬脐郎一天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母亲相遇。咬脐郎回报父亲,刘知远带兵回沙陀,与李三娘团聚。白兔让离散伉俪苦尽甘来,得以团圆。于是,白兔便有了促成美好姻缘之寓意。

  从远古神话时代一路走来的兔文化,在民俗史和文艺史上,都留有光辉的一页。它不仅蕴含着美丽迷人的传说,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