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去年12月,是山东省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陈杰驻村的第九个月。初冬时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的“老街长巷”进入旅游淡季。闲不下来的陈杰走家串户,忙着和“老街长巷”的商户商量怎样把非遗产品做得更美观、让销路更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对此,陈杰和同事们倍感振奋。4年前,这些文旅人带着振兴乡村文化的使命而来,如今,他们精心打造的“老街长巷”已是远近闻名的非遗长街。林林总总的店铺里,23种非遗项目完全由南岭村村民原生态制作演绎,质朴的乡土文化得以“复活”,绘就出乡村振兴好图景。2022年,“老街长巷”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村寨”。
乡村文化如何在繁荣发展的同时,让广大村民受益?这对南岭村来说是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一个县级文旅部门来说,更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大胆创新。
2018年,一项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在盐窝镇11个村展开,南岭村丰富的非遗项目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黄河号子、黄河口草秸画、南岭八阿碗、南岭子婚俗、当地传统游艺等,基本代表了黄河口地区的所有非遗类别。
为抢救这些珍贵的传统项目,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与盐窝镇政府商议,以文旅融合为出发点,打造南岭村“老街长巷”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集中建设非遗戏曲演绎、非遗手工制作、民俗文化展演、乡土风情展示等项目,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
建设过程中,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坚持“微改造”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所有材料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我们希望在设计中还原本村、本乡、本土风貌,让村民从非遗自信中逐步收获生活自信。”“老街长巷”总设计师巴沾茗说。
“老街长巷”一期工程于2020年顺利完成,尽管一期工程仅600米长,却十分火爆,每逢节假日,游览人群络绎不绝。每周末,全市85种非遗项目在这条长街进行展示。
这给了大家足够的信心。2022年年初,“老街长巷”二期工程开幕。按计划,二期工程将新建1200米长街,更多本村非遗项目将入驻。
经过两年建设,如今的“老街长巷”已走出南岭村。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专门设置黄河文化研学课程,把“老街长巷”纳入全域旅游大盘子,注重地方特色打造和黄河文化融入,“到老街长巷寻找记忆”深入人心,目前,已举办黄河文化研学游68期,受益学生6000余人。
受益最多的是南岭村村民。该村村支书陈昭荣算过一笔账,“老街长巷”项目已带动全村150多名村民就业,这些村民平均每人增收6000元左右。
“现在乡亲们不需要再出远门了,家门口就有活儿干,‘老街长巷’是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好事。”村民董彩霞说。可喜的是,一些年轻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加入非遗创业大军。
“我们搭建综合平台,让非遗传承融入时代背景,根植原生土壤,激发内生活力,实现活态可持续传承的同时,为黄河文化研究提供支撑,助力文旅融合,服务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非遗力量。”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炳兰说。
邢婷(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