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上世纪70年代,天津四郊的农民,在烧火做饭的时候,除了冬天用燃煤的炉子,平常还是依靠烧锅,烧火离不开柴火。可这柴火,没少让农民愁眉不展。
由于附近几寸长的草茬儿,都被村民用长把镰刀收拾得干干净净,青壮年们只好趁着冬天农闲,三五成群,顶着星星去几十里外的芦苇洼中拾柴。打完柴火后,捆成两个大草个子,均为一人多高,一搂多粗,用自行车驮着在公路上行驶,不仅危险,而且若碰上大顶风,只能推着往回赶……
拾柴很辛苦,烧柴也不容易:就说稻茬儿吧,得先用镐头铲下来,晾干后再一趟趟地弄到家里。因为稻茬儿只有三寸多长,根部还沾满了泥土,烧火之前,得先用木棍锤打“痒”(软)了,再用两手将其掰开,扔进灶膛,再拉风箱,不停地往灶膛里吹风才能腾起火苗。因此,烧这种柴火贴饽饽,须两人合作才能完成。小孩子们常因烧得火不旺,使得贴在锅上的饽饽溜了下来,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烧柴火最怕阴天下雨柴火潮湿,或者风向原因,导致排烟不畅,从灶口处往外冒烟。那样,即便敞开了门窗,屋子里的烟依然灌得满满的,那叫一个烟熏火燎,把做饭的人熏得咳嗽不停,直流眼泪。
好在社会的发展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如今,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都用上燃气或煤气,再也不怕下雨,柴不好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