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脸 面

日期:02-09
字号:
版面:第1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脸 面

黄桂元

  相貌与脸面,是同一种存在,而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在我看来,相貌成因于自然,脸面形成于社会,两者有表里之分。

  标准照标明个人身份,是相貌的静态存在。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今人看到的先哲大贤的图像,都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加以想象绘就而成,往往是象征性大于真实性。

  古往今来,中国百姓信奉“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的老话,一些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更是视个人名誉重于生命。项羽宁愿拔剑自刎,也“不肯过江东”,实因颜面尽失,生不如死。脸面是世上为人的起码分寸,故有“打人不打脸”之说。中国是个人情大国,“给我个面子”,朋友之间,此言一出,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不会漠然视之。“给我长脸了”,是长者对晚辈的极高赞誉,此言一出,说者听者,皆大欢喜。

  人之心理活动的瞬间变化,往往写在脸上。电影有近景特写,镜头凸现人物的脸部表情,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一般的新闻直播场面,涉及被曝光者的负面细节,也有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当事人可低首掩面,匆匆避开,镜头需打上“马赛克”模糊脸面。

  “不看人面免低眉”,是高士隐士的处世态度,他们不想跟戴着面具的人打交道了。人若戴着面具,是不想被看到真相,那在西方人眼里会被认定为恐怖分子。

  对于每个人,相貌是身体标识度最为明显的部位,一旦破相,痛感倒是其次,难以接受的是形象蒙羞。而毁容,其伤害性和社会影响更大,甚至家人也会为之背负心理阴影。春秋战国时期,美女高行拒绝改嫁,竟割鼻自毁,真是惊世骇俗。这时候,相貌已超越生理表面存在,而进入“脸面”内涵,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范畴。

  古时有种黥刑,也称墨刑,之所以让人胆寒,是由于施刑的部位很特殊,专在犯人脸上做文章,一番刺字、勾图,再涂染墨炭,使其一辈子也擦洗不掉。据说黥刑起源于上古,直至清末光绪年间才被废除。这种刑罚,对犯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不大,却能造成其一生蒙受耻辱、失去尊严的精神伤害。

  楚汉相争时,有个叫英布的名将,早年曾触犯秦律受过黥刑,而被世人称为“黥布”。唐代女官上官婉儿,因得罪武则天被黥面,在前额留下刺青,为了遮蔽,她在伤疤处刺了一朵小梅花装饰额头,反生出几丝妩媚,竟被宫女们纷纷仿效。

  相貌的重要性,对于生物学意义的人类个体,即使过度强调也不奇怪。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成了热词,出尽风头。相貌出众者容易占得先机,这是上苍恩赐,也应感谢父母,与是否公平无关。只是颜值保鲜,难似登天,即使没有岁月这把“杀猪刀”,也要接受生老病死的百般揉搓,算是无奈的遗憾。今人相亲,注重的是眼缘。某些条件傲娇的大龄男女,固执于“外貌协会”的择偶标准,男人高大帅气,女人花容月貌,明知与其一生相伴,未必靠谱,却乐在其中,宁缺毋滥。“爱美之心”,自然无可厚非,此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某些“同类”,常可以发现其相似的“职业”面部特征。一位小说家朋友,每天都要面对电脑屏幕,忘我地投入叙事状态。一次,他与西部某小说家见面,我也在场,目睹了其惺惺相惜、深情对视的一幕。事后,朋友对我描述,他注意到对方脸上的皱纹密布,仿佛看见一面镜子。小说家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难以自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朝夕相处,共悲欢,同喜怒,皱纹随之伸缩起舞,形成覆盖脸部的沟壑,也织出深深浅浅的表情之网,凝结为特殊的叙事者相貌。此中甘苦,非同类难以懂得。

  旧时街头,常有相面先生摆摊算卦,从人的相貌、举止、谈吐,判断吉凶,预测福祸。相随心生,自带凶善,并非毫无根据。脸面确实深藏着很多隐秘信息,一旦现代科技介入,会产生无数可能性。人脸识别,也叫人像识别或面部识别,已在刑事破案、摄像监控、网络登录、身份辨识、支付系统广泛使用。它依据人的脸部特征信息,通过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人脸图像加以处理,成为认定身份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的操作是自然而然,易于配合,且不易造假。

  “脸面”还能衍生出多少人类奇迹?真的难以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