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每到日落时分,在老西楼学堂路上的小贩如约而至。
卖乌豆是小买卖儿,但做起来也要一丝不苟。得专门用口外的蚕豆,然后精心挑选,除去铁豆、残豆、瘪豆,再开始生发蚕豆,催芽儿。每颗蚕豆都要有芽儿,煮熟后蚕豆裂口儿,芽儿滋出,才能保证乌豆的卖相。煮蚕豆的火候也很重要,火大了破形,少了卖相,火小了蚕豆不够膨大,乌豆不沙不面。煮蚕豆,香辛料是骨,盐是魂。
小贩吆喝声是“芽乌豆”。芽即把蚕豆生芽煮熟成乌豆:一是生芽后的蚕豆易煮熟入味,二是据说发芽蚕豆的营养成分更利于人体吸收。从煮蚕豆的过程来说,关火后有个不揭盖闷焐的过程,使之软烂,那应该是“芽焐豆”才对。但约定俗成就这么叫了。芽乌豆现在还有,只是失去了老年间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