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从“凑转儿”说起

日期:02-08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凑转儿”说起

李子健

  早年间,天津流行过一句歇后语,叫做“说书凑转(zhuǎn)儿——废话越来越多”,以之讽刺那些说起话来喋喋不休,且又说不清子丑寅卯,俗称“话痨”的人;或指责某人多嘴多舌,净说些令人不快的话。此语也作“评书凑转儿——说起来没完没了”。若要弄清这一歇后语的形成及语意,首先要说明什么是“转儿”。

  “转儿”是旧时评书界的术语,说完一部长书即为“一转儿”。以旧时天津的书场为例:评书艺人在书场说书,每天说一场,每场两小时,连续说满仨月为一期。这一期,业内称为“一转儿”。期满后,书场方“换转儿”,即更换艺人再开新书。于艺人而言,更换书场也称“换转儿”。有时一部书说不足仨月,余下的时间就要用其它书目或段子来补续,这个“补续”过程即是“凑转儿”。

  “凑转儿”实际是艺人为了不失合约,而采取的一种有意延长时间的说书技巧。也就是说,艺人说完一部长篇,用时长短,完全取决于艺人对时间的把控能力。例如:民国时期由京城下卫的某评书大腕儿开说《施公案》,按照合约,每天两小时,一部书他可稳稳说满仨月。而新学说书的徒弟,由于初学乍练,书话较生,所以不能像师傅那样——在故事中不时挂出时事新闻,以及抖出包袱笑料,来延长说书的时间。其实,在师傅口中,那些由书中故事所引发的一切题外话,无论是插科打诨,还是劝人向善,都属于“凑转儿”的范畴。

  “凑转儿”在说书中是一门学问,能将短故事有意拉长,而不失书话精彩,更是一门大学问;于艺人而言,会“凑转儿”是走江湖混饭吃的一种谋生本领,因为多凑一天“转儿”就多挣一天钱。当然,“凑转儿”一定是在灵活运用书扣儿的基础上,而不是增加索然无味的口语零碎。前辈艺人毕连寿先生曾经说过:“说书的不使小扣儿,吸不住座儿(听客);没有碎扣儿,留不住座儿;不用大扣儿,引不来回头座儿。”所以说,“凑转儿”是艺人的暗中技巧。

  “凑转儿”最忌讳篡改历史,尤其使“墨刻活”(墨刻,指史书等出版物)为了“凑转儿”,横生枝节,随意改变史实,必然有失手翻车的时候。

  据传,上世纪50年代初,有津人陈宝荣(化名)先生为讨生活,走穴到天津近郊为农户说书。陈宝荣儿时家境富裕,念过私塾,识文断字,尤爱听书,其博闻强记之能,无人堪比。后来因为家道中落,便下海从艺,当了说书先生。其人“夯头”好,“喷口”好(嗓子好,嘴皮子有功夫),能说全本的《杨家将》。

  陈宝荣到农村说书,正值春天农闲季节。每天下午两点开书,院里挤满了听书的人,五点之前留扣儿(结束),要说将近三个小时,每天如此,日复一日。几家搭伙请书的农户,轮流管吃管住,而且伙食如待客一般,顿顿都有荤腥。这对于陈宝荣而言,按照约定,杵头(书资)每日一结,当然是说的天数越多越好。但是无论书话多长,终有收场之日。

  这陈先生便使出浑身解数,凑起转儿来,后来竟然补续出了杨九郎,继而又出场了一位杨十郎。这时从听书的人群中,站起一位中年男子,以讥笑的口吻说道:“你这‘凑转儿’都凑出圈了,按你的说法,佘太君的肚子就没闲着过。”此言一出,引起哄堂大笑。陈宝荣闻听有人说出“凑转儿”,便知遇到了行家,断定此人绝非目不识丁的一般老农。此时院子里七嘴八舌,已是哄场的局面,陈宝荣颜面尽失,自知已无法继续杜撰,向来口若悬河的他一时语塞,只得三言两语结巴收场,落人笑柄。从此之后,陈宝荣说书再也不敢随意“凑转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