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子”原指猪胰脏,其分泌出的脂肪酶可分解为脂肪酸。而脂肪酸和碱性物质接触,就会发生“皂化”反应。
天津人称“肥皂”为“胰子”;称“香皂”为“香胰子”,称“药皂”为“药胰子”。“没法子”,指日子难过,无可奈何。
旧时天津租界里贫穷的白俄人有的以卖胰子为生。在推销胰子时,他们耸耸肩膀,用生硬的汉语说“没法子”,来解释自己生活的困窘。除了肥皂之外,白俄人还常在街头卖面包,卖毛毯等,因此还有“大老俄卖毯子——扔脖子后头”的说法。白俄人在街上兜售毛毯时,常将毛毯搭在肩头。所谓“扔脖子后头”,实指把过去曾答应的事儿置之脑后,抛到一边。
俄国十月革命后,大量流亡的“白俄”选择在天津落脚,一是因为天津有俄租界可栖身;二是早期俄国从事茶叶贸易的洋行在天津发家,如萨宝石洋行的李特维诺夫、阜昌洋行的巴图耶夫等人,熟悉天津情况,在官府和商界都有相当广泛的人脉基础。三是在津的俄国工商业势力逐步向英租界和德租界地区延伸,为白俄进入小白楼地区聚居铺平了道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天津的“白俄”侨民群体陆续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地。至此,大批白俄在天津聚居的历史宣告结束。直到上世纪60年代,白俄人群才全部撤离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