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个寒冬,我第一次到北方出差,办完事后应当地一位朋友邀请,在他家里小住几日。作为南方人,我本以为北方的冬天不好过,谁知在他家却感觉不到一点儿寒意,大部分时间只需穿一件单衣——这当然得益于那里的集中供热。
第二天傍晚,我跟主人说屋里有点热,主人便关了一天暖气,但屋里仍温暖如春。我不禁好奇地问主人:“整整一天都关着暖气,家里怎么还这么暖和?”主人笑着回答:“这里每家每户都开着暖气,整幢大楼都是热的,所以即使我们家关了暖气,也照样暖烘烘的。”我又问:“那如果大家都关了,只有一两家开着呢?”主人又笑了笑,说:“那肯定就没有这么暖和了。”
听了主人的话,我恍然有所感悟:一个集体或一群人,不就像冬天里的一幢大楼么?如果大家都奉献热量,整个集体或整群人必然会觉得格外温暖。纵然极少数人不愿或不能奉献自己的一份“热气”,也无损于整体的温暖如春;但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冷若冰霜、无“热”可奉,整个群体就没温暖可言了。
我进而又有所思:人与人之间需要抱团取暖。一个人即使穿得再多,也难以抵御严寒的侵袭;但如果很多人在一起紧紧抱团,互相用身体温暖彼此,就会产生不一般的热量,大家就不会感到寒冷。有的地方、个别单位之所以没有那种让人感觉温暖的环境和温馨的氛围,主要在于有些人不愿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却总希望别人用光和热来温暖他们;有的人甚至不仅自己不发光发热,还为了一己之私而偷偷地干着挖集体墙角、分散集体热量的事情。毫无疑问,这样的人越多,对整幢大楼“供暖系统”的破坏就越大,集体的能量就会涣散,群体的利益就会受损。所以,倘若人人都指望别人贡献热量而自己却吝啬得要命,那就享受不到温暖,最后挨冻的必是每个人自己。
西汉时主持编纂《淮南子》的刘安曾说:“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可用。”在此似可套改为:千人同温,则得千人之热;万人异温,则无一人可暖。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人的能量再大、光环再耀眼,也形不成大气候,只有更多的人们释放能量、绽放光彩,整个单位、整个社会才能活力四射、光耀千里。
说来说去,其实无非在重复一个浅显而永恒的道理:众人拾柴火焰高,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