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没有他人协助的情况下适合做什么?最好的选择,据说是当作家或艺术家。因为只有作家和艺术家才不需要或较少需要“团体协作”模式。尤其是作家,从这一身份出现那天起,便呈现的是一种个体劳作。作家当然会有同道,但写作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的事,他人无法替代。然而在当下,上述认知似乎正在变得“可疑”。作家写作之外,需要宣传,需要造势,需要各种名目的榜单加持,从当年的“文学陕军”“文学湘军”组团出击,到如今作家书籍腰封上那越来越多的“荐书”人名,无不在显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因为写作起步较早,很多年前我就收到诸如《世界名人大辞典》《华夏文人大辞典》等“名人录”的入选“通知”。为此,我曾一度飘飘然,清醒后却明了:入选的所谓“名人”都是被明码标价过的,出钱多的就往前排,连印刷字号大小都不一样。
后来,我曾在报社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负责的是文娱版,有一个固定栏目名曰“每周流行歌曲排行榜”。这个“榜”由某唱片公司负责供稿,其实就属于“软广”性质,所以我从很早就了解很多“榜”的排名其实并不单纯。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一直对各种“好书榜”比较关注,但近年来却发现,这些“好书榜”不仅“严重注水”,而且变得鱼龙混杂。某某版面、某某报、某某周刊、某某网站都在搞各自的年度好书榜,还有“年度不能错过的多少本好书”“年度必看的多少种好书”,等等,而每个榜的背后却都能见到某些出版商以及资本的身影,可谓“榜榜皆江湖”。如今的某些刊物,只要资金充裕,往往也都会搞个以自己刊物命名的排行榜,给作家和作品排座次,把写作者搞得心浮气躁,好像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奖、入榜。
喜欢排榜的其实远不止音乐和文学,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周遭,几乎是无日不排行、事事要排行——学校要排行、医院要排行、家电要排行、游戏要排行、城市要排行、短视频要排行……并且是你排我也排,结果各不同,有的干脆南辕北辙。据统计,如今单国内乐坛线上线下就造出了两千多个名目不同的音乐排行榜。排行榜运作好了据说是棵摇钱树:排不上榜单非要挤进去的要掏钱“入榜”,排上了却有种种顾虑不愿出现的也要掏钱“不入榜”,尽管一些榜单不公平、很荒唐,但只要有足够话题性,能引起广泛争论,便能吸引眼球,进而赢得广告赞助。
很多年前,我在一创作会议上与某文兄同室,他很热心,说可以把我的散文发给他,他应邀常年为两家出版社编选散文随笔的年度排行榜。经年过去,我始终没有把自己的作品推给他,而他已然成为多家出版社的年度排行榜编选者。我在佩服他的同时也在想,一个评委或一个选家的视野毕竟有限,往往是谁和编者熟悉,其作品被收入“榜单”的可能性就大,但一本书作为某一创作体裁的年度作品排行榜,若入选的作家大都是编者的故旧,其权威性和代表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近年来,大学排行榜充斥各类媒体。大学排行榜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其在引导公众了解高校、帮助政府教育决策、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排行机构鱼目混杂,排行内容千奇百怪,排行标准各执一词,排行数据来源可疑,大学排行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捐资榜”及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炫耀榜”。还有更庸俗的,比如“大学女生颜值度排行榜”“大学恋爱热度榜”等,不说也罢。
“榜时代”的应运而生离不开信息爆炸。在信息高度超载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取舍或“消费”需要有人“帮忙”筛选。而排行榜实则就是一种筛选,既是筛选就难免有人为因素,尤其是普遍存在的花钱买榜,名为榜单实则“软广”。因而不同榜单的“名次倒挂”“数据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2021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排在前三的是刘慈欣、余华和大冰,前二人想必大家熟悉,大冰是一位主持人,也画画、写作,属于“跨界”富豪。至于这个榜的“真实度”如何却不得而知。我就曾见过一位入选过的作家,说起作家富豪榜,他说:“我自己都不清楚我一年咋赚了那么多钱,好在税务局没来找我麻烦,麻烦的是我媳妇,非要我交代我这富豪把钱都给藏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