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二年(1009)春闱,第一次进京赶考的柳永踌躇满志。不料临近考试时,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谴责、贬斥。于是,柳永初试落第。
宋仁宗当政时期。柳永填词多年,已有词作传播,名闻遐迩,其“粉丝”包括即位之前的年少赵祯。柳永写的大多是“艳词”,通晓音律的赵祯即位后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转而推崇“儒雅”。本来参加了当科会试的柳永已被录取为进士,可临到发榜前夕,宋仁宗却引用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当即提笔划掉了柳永的名字。
庆历三年(1043)秋,在泗州判官任上的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词内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至此,柳永已在不同的三个地方任小吏九年而未升迁。
言为心声,语为心境。性格决定命运。后世评价柳词,一般认为其“词格固不高”“浅近卑俗”。但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或许正因为柳词格调不高,才屡试不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其格调低,从而“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且千百年来不绝于世。柳词影响深远,让后来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人,在词的音律和表现手法方面无不从中受益。
在笔者看来,柳永的词秀丽婉转、自然流畅,“艳而不糜”,并无多少放浪与轻佻。不故弄玄虚、云山雾罩;不冥顽不化、墨守成规;不装模作样、虚情假意……“浅近卑俗”应当是一切文艺形式最大的宗旨和根基。
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作品按如今的说法叫“接地气”,人们喜闻乐见。或许无拘无束、笔随意动的柳永在游弋于主流之外的写作生涯中,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某种参考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