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加一个散文研讨会,一去就是八天,白天听讲座,晚上宿舍人来人往,除了在去的高铁上读了十来页《杂文选刊》,再没看过一个字。回来之后,我像个“饿坏”的人,看到书房里的每张报纸、每本书都那么亲切,恨不得将眼睛变成扫描仪。
我在大学教书,平常喜欢写作。不外出的时候,我的生活极其规律,有课自然必须去上;没课的时候,上午写作,下午读书,傍晚锻炼,晚上继续阅读或上网看看新闻。有朋友问我:“你不觉得花这么多时间读书太单调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单调。”朋友露出惊讶的神情,目光在我脸上扫来扫去,好像我在作秀,我只好绅士地笑笑。
我有个习惯,每次读书,都会准备好几本。读那么二三十页,再换一本,实在读累了,就读读所订的《报刊文摘》《中国剪报》之类,轻松一下。看《曾国藩日记》,知道他有个做法:读完一本书之后再读第二本,以此锻炼自己的毅力。我不喜欢这样的阅读,感觉老在一种味道里走下去,太死板。一本书有一本书的风格,在不同的书籍之间穿梭,就像在不同风景区旅游,一会儿看到的是平原,一会儿望到的是高山,一会儿品味的又是大江大河,会更富趣味。
这种“闲意阅读”,给予我的不只是品味文字的快乐,客观上也在塑造着我的生命高度。前人说画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得去外面多走多看,“得心源”则必须在书房里多读多想。画画如此,写作亦如此。事实早已证明:广泛阅读不仅让我学到了某些创作技巧,还给我提供了创作所需的格局、思想和背景,使我更能洞察多彩的社会与复杂的人性。
生活中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但世间第一等好事还是闲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