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国人心里都有抹不掉的大年情节。如今,回忆起我所度过的五十多个春节,都充满了吉祥、和美、快乐,但多数又是那样平淡无奇,因此对它们的记忆也稍显模糊。唯有其中的几个过年情景,十分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成为人生珍贵的回忆。
天津人一向热情好客,过年时对来家拜年的亲朋好友更是热情款待。在我的童年时代,物质尚显紧缺,虽说过年时对米、面、肉、油、蛋的供应都有加量,并且增加了平常没有的整鸡和海鱼,但家家户户餐桌还不怎么丰盛。家庭一般待客,都是用大年廿八就蒸好的大馒头和炖肉烩白菜或土豆。那时由于没有蔬菜大棚,冬日的蔬菜,除了大白菜,就是土豆。当时过年,家家户户都如此,客人到谁家拜年赶上饭口,一熥一热就能开饭,倒很方便。
我家虽不能免俗,但每年正月初三都要专门预备一桌在当时来讲较为丰盛的饭菜,来招待我母亲的娘家人。原因主要是我爷爷奶奶去世得早,父母平时工作较忙,家里平日生活、照顾孩子等都需要我姥姥和大姨、老舅帮忙照应,故借这个机会表示感谢。因此,在那段时间,每年大年初三的这顿饭都比我家年夜饭的档次还要好上几倍,给我的印象也最深。
为了做好这顿饭,父亲先要托朋友买一块上好的猪肉,为的是做他拿手的扒肉条。其他整鸡、海鱼都是凭本供应的。当然,这都是要提前备好的。需要提前备的,还有海蜇、玉兰片等水发货,以及面筋、香干等。
那顿家宴要准备两桌。那时,我家房屋窄小,一桌开在床上,几位长辈就座,地下一桌是当时尚未成年的表哥表姐和我们姐俩儿。两桌的饭菜都是一样,只是大人那桌有酒。记得那时的家宴,凉菜有海蜇拌白菜心、松花蛋、火腿肠等酱货和炸虾片;四个热菜是扒肉条、炖鸡块、红烧鱼和鸡汤笃面筋。到了改革开放后,食品供应越来越丰富,家宴又增加了番茄炖牛肉、糖醋鱼,以及更多的炒菜。
父亲做的扒肉条,也叫“元宝肉”,是家宴上最受欢迎的,应该也是父亲最费工夫的一道菜。每年,父亲都要提前几天,把一大块肉,切成两块大方肉,然后先用水焯一下,再炒糖色,随后加调料用大火炖到七八分熟,然后保存好。等到初三这天,再拿出来上笼屉蒸。临要上桌前,把方肉切成两厘米厚的肉条,盘子里先放四个一切两开的煮鸡蛋,再摆好肉条,最后用糖醋汁一浇,往桌上一放,油光锃亮,色相诱人,吃到嘴里肥而不腻。
我们小孩子桌上的那盘扒肉条,片刻间就被大家分享一空,要是当时再来两盘儿,估计也不会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