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历中,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备受重视。因正月又名“元月”,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元宵”,别名“上元”。汉代的宫廷中,已有“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的记载。到了唐代,这一天的祈福迎祥意味更加浓厚,“谓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正月十五日乃三官下降之日”,金吾弛禁,赏灯狂欢,奠定了千年以来元宵节的主要庆祝形式。
在古人的记载里,尚可一窥唐代长安庆祝元宵的盛况:“结缯彩为灯楼三十间,高百五十尺,垂以珠玉,微风一动,铿然成声,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宋代的元宵花灯更为精巧,如《东京梦华录》所述:“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
烟火制造技术在元明清时期不断发展,更为这一节日增添了壮观、华丽的景象。如乾隆朝时,宫中元宵节放大型烟火称为“放和合”,一盒烟火竟能燃放出三层不同的图案,一层是“天下太平”四个大字,一层是无数鸽雀乘火飞翔,“取放生之意”,还有一层是四个击秧鼓唱秧歌的小孩。设计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古代朝廷对元宵节格外重视,寻常百姓也不例外。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内阁尚书、军机大臣黄钺爱好书画,曾绘有《春台熙皋册》,其中有一幅《皓月灯街》,描绘了元宵节人们选购彩灯和玩具的熙熙景象。
画中四名小商贩的货物争奇斗艳、匠心独具,位于画面最显眼位置的老者,守着一架“五福捧寿”图案的摊子,售卖绘有吉祥花卉的宫灯,旁边还停着三个脚下带着轮子的羊灯,隐含“三阳开泰”的寓意。站在老者旁边的两个小贩,一个用杆子挑着几辆可以拉着玩的三轮小车,另一个一手举着一把衣着鲜艳的玩具木偶,别名“杖头傀儡”,木偶的衣着发型很像民间吉祥图案中的“和合二仙”;另一手提着几条摇头摆尾的红色金鱼灯,想来也符合“年年有余”的口彩。
蹲在地上的小贩在向一对兄弟兜售方便携带的轻便小圆灯,引起了被哥哥抱着的小孩的兴趣。在他们身后,一个红衣小孩向摊子跑来,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渲染出节庆的热闹氛围。画中人人面露笑容,显示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象。
黄钺在画上自题道:“世际承平庆上元,六街灯市列千门。辉连皓魄腾光彩,不夜城中乐事繁。”对天下承平、乐事繁多的祈愿,正蕴含在这幅充满寻常烟火气息的街头小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