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大锅毛嗑

日期:02-04
字号:
版面:第1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星期文库
年味乡俗之六

大锅毛嗑

赵 富

  小时候,庄户人家过年时,都要炒几锅毛嗑。而毛嗑,也叫瓜子、葵花籽,两者都是屯里人习惯的叫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屯子里家家都使用铸铁的大锅,分别有8印、10印、12印不等。从记事起,我家因人口多,使用的都是12印铁锅,母亲就用这口锅煮苞米馇子、土豆炖豆角等,每当过年时还用这口锅炒毛嗑。那会儿,农村孩子舌尖上没啥好吃的零食,过年能吃上一把母亲炒的毛嗑,就像吃到山珍海味一样珍贵,满口留香。

  大锅炒毛嗑,掌握火候很重要。母亲炒毛嗑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经她手炒出的毛嗑,不糊不生,恰到好处,还没嗑就闻到香味。每次炒毛嗑时,我都帮母亲抱些毛柴火(软柴),并蹲在灶坑前填柴烧火。母亲告诉我,灶坑烧毛柴火火苗柔软,毛嗑喜欢文火不容易糊。她用小刷帚头搅拌着锅,速度快一阵慢一阵,毛嗑随着她的手转起来,左三圈右三圈,哗啦哗啦地转着圈;同时,她还指挥着我一会快填一会慢烧,直到一阵阵香味飘满小屋,毛嗑出锅为止。

  待我长大一些,母亲就把炒毛嗑的流程和技艺传给了我:炒毛嗑不能让它百分之百地熟透,否则到时再将其盛出锅,颗粒的热度相互烘温,就会超出毛嗑堆的适当热度,嗑时就会产生煳味,皮酥仁苦很难吃。待八分熟时,毛嗑就得盛出锅来,然后靠颗粒的热度相互烘温,就能达到十分熟的程度了。这样的恰到好处,需要经验和技术来支撑,所以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我也偶尔炒几回大锅毛嗑,从中逐渐找到技术要点。当毛嗑八分熟时,从锅里盛到簸箕里,马上就得端着簸箕猛簸多次。一是为了把毛嗑里的土面子和杂质滤出去,省得吃时牙碜;二是为了把热度扇出去。接着把毛嗑倒在炕上,摊开一大片,厚薄程度要根据炒的生熟程度而定。略生时就摊厚点,让毛嗑的自热再加热烘熟;本就接近十分熟时,厚度就薄点,散热晾凉的时间就能快点。摊到炕上后,再用略湿的干净抹布搓几遍,把表面的灰土面儿清理干净,再嗑时就干净不牙碜了。

  有年过年,母亲跟我闲唠“毛嗑”:人的一生,都得留下嗑毛嗑的记号。起初,我并不理解其含义。母亲解释:农村孩子,一张开口,每个门牙或旁门牙,都有或深或浅的一道豁齿,这就是经常嗑毛嗑磨出的豁牙子。当时,我还用手摸了一下自己的门牙,果真有个很深的豁儿。我又用姐姐的镜子一照,牙豁还不浅呢。接着,我又做了嗑毛嗑的试验,那毛嗑果然被我下意识地放到了豁牙上。

  大铁锅炒的毛嗑,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防盗,谁也别想偷着嗑。嗑完铁锅炒的毛嗑后,手指肚和嘴唇都会留下黑黑的痕迹。虽然毛嗑出锅时已经用抹布搓了,但这是擦不干净的。嗑完之后,小嘴唇和小手指都是漆黑的,跟化了妆似的,就连手指缝里都塞满黑色的杂质,洗一两次都洗不干净。

  近些年人们生活好了,毛嗑的地位也提高了。每逢年节或平常日子来人去客,或办喜事的大场面,毛嗑都是必不可少的上等招待佳品。不过,老屯的乡下人,怎么也改不了最初的品位,心里想着的仍然是那口香味纯正的大锅毛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