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里,孩子们拿着抹布认真擦拭桌面,收纳学习用品和玩具,叠起了被子;厨房里,孩子们择菜、和面、切土豆丝、搓面团,学习制作传统酥饼和家常菜;客厅里,孩子们换上中式服装,学爸爸进行烫壶、置茶等泡茶方法和步骤……这是前不久甘肃省定西市开展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节的场景。孩子们利用休息时间,向父母学习整理和收纳、家庭清洁、家具美化、烹饪等基本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进一步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劳动活力,有效解决了以往劳动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如何真正实现劳动育人目标?定西市临洮县椒山小学坚持在每周居家劳动实践分享课上,教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好的原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详细展示向爸爸妈妈学习的西红柿炒鸡蛋、煮茶、叠被子等劳动技能,学生们互相学习交流,讲解劳动小窍门,课堂气氛热烈,劳动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我们设计了学生居家手工制作类、营养烹饪类、种植养殖类、清洁整理类、创意设计类5个模块,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居家现有条件进行选择。学生参与积极,家长们利用班级微信群将孩子们的居家劳动实践作品通过照片、视频进行分享。班主任组织孩子们在学校劳动实践课上分享了向爸爸妈妈学习劳动技能的详细过程。”椒山小学校长宋芸说,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选择、设计居家劳动实践内容,突出享过程、创类型、巧内容等,有效提升了居家劳动实践的实效性。
“我们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桥梁作用,研制居家劳动实践清单。清单凸显学生年龄特点,突出地域特色、趣味性和易学性,按照一周内学会所选择的劳动实践项目中的基本技能和流程,两周内熟练掌握选择项目的关键技术和窍门,一个月内能够流畅地向其他同学展示和分享。”渭源县中心实验小学校长刘万兴说,“劳动实践清单”有趣味,鼓励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引导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做中研、在做中改,培养了家长和孩子的合作、探索和创造精神。
“现在,90%的孩子都能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自己选择的劳动实践项目,尤其是不爱劳动的孩子,也学会了叠被子、拖地、做凉菜等劳动技能。”四年级班主任张淑娟说,孩子们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有了趣味性劳动实践作业,原来爱发小脾气、爱顶嘴的小毛病慢慢改了,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为家长,我们深深体会到育人的艰辛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家长朱丽丽说。
近年来,定西市持续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合力,通过创新开展劳动实践节和趣味性劳动实践清单,先后选树“文化传承”劳动教育特色学校999所,建成学工、学农、服务型劳动等劳动实践基地100个,建成校内果园、菜园、苗圃、花房等劳动实践场所1000多个,选出200名“劳动能手”和963名“学生巧匠”,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劳动活力。尹晓军 孟杰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