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对此,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增长反映出,在收入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需求受到压制、理财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意愿较低。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受到疫情等影响,居民消费场景有所缺失,一部分消费转向了储蓄,同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大预防性储蓄意愿。
实际上,从央行此前发布的调查报告也可以看出,居民储蓄意愿持续大幅提升,投资意愿和消费意愿均有所下降。
有观点认为,2022年多增的居民存款,如果有1/3拿出来恢复对房屋、装修等购买,中国经济就能顺利恢复。但不少分析并不赞同这一观点。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2023年居民存款搬家,将分流至实体部门及资本市场,其中,部分“被动储蓄”将随疫情形势改善而逐步释放,主要体现为居民消费及购房活动的回暖;而“预防性储蓄”主要源自居民悲观预期及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居民超额储蓄在无法大量进入消费、地产领域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将是核心外溢方向。 (摘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