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蜡灯,是一种很简易的小灯笼。每年过年时,我们这群小孩每人拎着一盏小蜡灯满屯子跑,好不热闹,有时碰上风雪天,一幅风雪灯火的儿童画,就成了靓丽的风景。
之前,我们拎的小蜡灯是纸糊的,红纸绿纸糊的灯罩被蜡烛的火光一照,很是艳丽。但纸面怕火,灯笼一旦倾斜,纸罩就会烧着。有次正月十五晚上,我们拎着纸灯笼在街上玩,那天风大雪大,我们跑得也急,纸灯笼倾斜的角度大了点,结果火苗把纸罩烧着了。那次烧着了好几个灯笼,而且烧着时离道旁的柴火垛很近,多亏二宝子手疾眼快,把燃烧的灯笼扔到雪堆上,随后又踢两脚雪给埋灭了,才避免惹出一场大祸。
一场惊吓之后,我和二宝子又研究起新的小蜡灯。我们把玻璃罐头瓶废物利用,起到了很好的防火作用,又在罐头瓶瓶颈拴根小麻绳,当作用时的拎绳。这样做出来的玻璃小蜡灯透光效果好,遮风挡雪,拎着玩还方便。中间放根小蜡头,用土豆片固定好洋钉,把小蜡头的底部安在洋钉上,小蜡头就牢固了。西院的二妮喜欢花花绿绿,她把玻璃罐头瓶外侧糊上红绿黄几色纸,小蜡光一晃,一盏彩灯独亮,给小蜡灯增添了不少韵味。
小蜡灯里的小蜡头,是厂家专为小孩子制作的一种小蜡烛,民间都叫它“磕头了(liao)”,意思是蜡烛短、细、小,燃烧时间不长。记得我家过年时,每年父亲都买回两包“磕头了”给我们点小蜡灯用,年年如此,直到我们不玩小蜡灯了。
小小的蜡烛,照亮过年的心情,也给童年增添了一道光明。当时我对“磕头了”不理解,以为磕个头蜡烛就会着没了。有次过年,我想试验这名字准不准确,就把小蜡烛点着放在炕沿上,在屋里地上跪下磕了个响头,结果抬头一看,没瞅出蜡烛变少。父亲跟我解释:虽然名字叫“磕头了”,但不是磕个头就着没了,而是说燃烧时间短。
小蜡灯,与小洋鞭等物件一样,都是童年过年时的好伙伴。大年三十午夜和正月十五的夜晚,便是小蜡灯的天下。那年月屯里没有电,没有节能灯笼,唯有一群小孩子拎着用玻璃罐头瓶做成的小灯笼,满大街疯跑,好像过年的喜庆道具一样,若没有就会减少很多色彩。
小蜡灯,照亮了童年的印记,也玩出了灿烂的乡俗文化。那会儿,有时拎着小蜡灯,看各家门上的对联谁写得好,从东头走到西头,每家门口都不落;有时拎着小蜡灯,在年午夜满街玩,天黑黑的衬出灯光格外明亮,孩子们你追我赶,像天上的星星撒满了屯子;有时拎着蜡灯,在正月十五晚上跑到屯子道南的大坑冰面上打出溜滑,像游动的龙闪烁耀眼,摇摆起伏。
小蜡灯亮了一年又一年,我们长了一岁又一岁。转眼一晃,我们告别小蜡灯的年代已经很久了,但它的光束一直陪着我们成长,从儿童到成年再到老年,似一盏不灭的心灯,照亮并鼓励我们走好人生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