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花桐椿舍命护唱词

日期:02-03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曲坛逸事

花桐椿舍命护唱词

孙福海

  花桐椿是津门曲坛早期“票友”,后因生活拮据下海。按辈分,他是刘宝全的师叔,因其创作《活捉三郎》唱词,还曾与刘宝全有过一段逸事。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活捉三郎》是刘宝全的代表作,是“一七辙”。林红玉、小岚云、桑红林、侯月秋、小映霞等均善此曲目,小彩舞(骆玉笙)早年亦常演此段儿。但许多人不知,此节目原创者是花桐椿,为“江阳辙”,早已失传。那么,这“一七辙”的《活捉三郎》,刘宝全是怎么演唱的?又是谁创作的呢?

  花桐椿,早年天津人称其为“华五爷”,演出广告也写华桐椿,后考证姓“花”。家中殷实,有文化,喜唱曲,与清同治年间来天津“撂地”的宋玉昆为好友。宋玉昆始唱“怯大鼓”,并串大宅门演唱长篇书,与胡金堂、霍明亮同是促使“怯大鼓”转化为京韵大鼓的代表人物。宋玉昆是盲人,只工坐唱,除自击鼓板外无表演动作。他的演唱英武大气,注重唱腔的丰富多变,善谱新曲,新腔层出不穷,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天津享名。因是盲人,宋玉昆便与天津文人、曲艺票友花桐椿合作,由后者朗读小说,他则根据内容编成唱词。后宋玉昆收刘宝全为徒,花桐椿也就成了刘宝全的师叔。光绪二十八年(1902),花桐椿在北海楼东升茶社“下海”演出,与刘宝全同台,唱前场。刘宝全听其创作的《活捉三郎》,甚是喜爱,拟请他传授这段唱词,花桐椿推脱。后听花私下对别人说:“宝全唱一场挣二十元,我呢?唱一场才两角。他要我把‘册子’(即曲词脚本)给他,行!得给我六十块大洋。”刘宝全从此再不提此事。当时,有位会速记的记者想帮刘宝全的忙,就去东升茶社听华五(即花桐椿)演唱《活捉三郎》,边听边记,准备整理出来之后送给刘宝全。这件事被华五知道了,华五找到报馆,要那位记者把唱词交出来,并说:“如果不将唱词交出来,我就当场服毒自杀。”记者无奈,只好将唱词交还给他。当著名学者、曲艺爱好者庄荫棠知此事后,重新为刘宝全创作《活捉三郎》,为免抄袭之嫌,舍弃“江阳辙”,改“一七辙”,既新颖,又有文采。但刘宝全很仗义,说“不能抢别人饭碗”。待华五去世后,他才演唱庄荫棠的《活捉三郎》。花桐椿“江阳辙”的《活捉三郎》唱词也就失传了。刘宝全所唱《活捉三郎》大受欢迎,成为其代表作之一,并传给诸多演唱者。

  发祥地的发祥离不开改旧俗,天津怎么做的呢?在下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