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就喜欢放鞭炮。一挂小洋鞭,就能让我过得年味十足,乐得屁颠屁颠的。
小洋鞭的名字,与过去沿用的洋火、洋钉、洋油等叫法很相似,都是过去从外国人那里传过来的。这些零零星星的知识碎片,我也都是从爸爸那里听来的。
小洋鞭,其实就是微型的小挂鞭,以“联”为单位。一联约20个、50个、100个不等,红纸的包装皮,宽约5厘米,长约20厘米,上面印有儿童画图:小鞭儿炸开,金光闪闪,两个小孩捂着耳朵,分享着过年的快乐。图上标写着四个金字:电光响鞭。单说这幅儿童画图和这四个金字,就对我们这些小孩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小洋鞭,说是儿童过年的专用礼炮,也不为过。每当过年,我惦记小洋鞭,就像惦记饺子一样强烈。每当办年货时,父亲首先买回两联小洋鞭,这能让我高兴好一阵子,帮母亲包饺子都来劲儿。记得有一年,生产队分红好,父亲就多买回了两联小洋鞭,并且交给我负责经管。我“监守自盗”,偷偷地打开了一联。每天到外边与小伙伴玩时,就拆下几个小洋鞭,放上几个听炸响,结果到年跟前就放没了一联。父亲发现后,虽然没说什么,但第二年就把管理权收回,不再让我经管小洋鞭了。对此,我有很大的不满情绪,还是母亲老早看出我的心思来,从父亲那里硬要出一联放在我手里。可我倒是懂事了不少,多少天也没放一个,都好好地保管起来留着过年放。
上小学时,我用平时攒下的零用钱到供销社买了一挂小洋鞭。父亲对此毫不知情,仍在买年货时照样买两联,这样我家的小洋鞭就增加了数量。于是,我就在腊八放几个,廿三放几个,而在过年那天,大人们放大鞭炮,我就放小洋鞭、钻天猴、小摔炮等,刚才在书上学到的“不亦乐乎”,马上就用上了。
除此之外,我心里还藏个小九九,留着一联小洋鞭,等到正月初五扭秧歌时放。观看扭秧歌时,看到表演“老汉推车”的人扭得正欢实,我冷不丁地把半挂小洋鞭点燃“唰”一下扔到他的脚下,吓得老汉一大跳,一蹦高就把车推翻了,让观看的人一阵哈哈大笑。我一看惹事了,便从人缝中偷偷溜走了,没敢继续看热闹。其实,人家老汉没啥事,就是纸糊的车摔散了,爬起来收拾一下,又继续推着扭着,还像先前那么欢实。
小洋鞭也让很多人受过伤。记得有一次,我燃放小洋鞭,噼噼啪啪的都响完了,但有几个没有炸响,躺在纸硝堆里。东院二小子跑过来抓到手里,还没等往兜揣,就听到一声响,二小子的手心被炸得通红,手掌让小鞭的火药熏得黢黑。幸好没有崩伤。打那以后,没有人再敢捡哑鞭玩了。
一晃,小洋鞭伴着喜庆的时光,陪着我们度过了幸福的童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小洋鞭也不那么热乎了,但童年的记忆怎么也忘却不掉,即使在当下烟花品种花样繁多的情况下,也总感觉没有小洋鞭那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