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打年糕去

日期:02-01
字号:
版面:第2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年糕去

明前茶

  放寒假了,镇中心小学的郑老师接到多位家长的咨询:布置的作文,娃写上100字开头就写不下去,憋到现在,一篇也没写出来。作文还有啥好写的?

  郑老师想了想,说:那您是不是要点豆腐,做肉圆,或者打石臼年糕?

  家长说:咱们这里打年糕独用一个“搡”字,说明干这活要一把子力气,娃能帮上什么忙?

  郑老师笑说: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行,就让他动手搡搡看嘛。

  郑老师立刻组织了一个打年糕小队。事后看来,打年糕这件事,对所有孩子而言,是一次细密又深入的教育。之前,他们吃年糕要祖母或妈妈裹了蛋液煎好,拿到房间,他们都忙着在手机上玩游戏,闻不到年糕煎熟时的香气。

  如今,打年糕的每一个步骤,都令他们由衷地惊讶:将糯米与粳米掺和起来泡发,原来糯米更圆胖,胚芽的弧线不那么明显,晚粳米更像微小的玉,晶莹发亮,香气也更加明显。淘米和浸米后,老师会将湿漉漉的米粒掂在手指头上细看,“瞧什么呢?”原来,米的表面有几道水裂纹才算泡发到位了。生米撒入木制饭甑,大火蒸到满屋子都是米香,倒入石臼中用枣木棒反复翻面,压到米粒的颗粒感消失三分之二,把米粑从石臼中扳出来,抬到屋里。每个人洗净双手,把这一大坨仔细掰散,投入木制饭甑,大火再蒸半小时。孩子十分困惑:“蒸饭为啥要蒸两次?难道这会儿饭甑就像牛胃,特爱反刍?”

  郑老师拿来刚才特意留下的一小坨米粑。真是不比不知道,米粑复蒸后,黏性增加,显现羊脂玉般的颜色。好了,复蒸过的米粑,要趁热倒入石臼中用木头大锤舂捣。家长与老师轮流捶打,孩子们用手沾上冷开水,瞅准木锤子落下的间隙,将滚烫的米粑朝石臼的中央扳动,再给上一拳。这手法,让米粑表面变顺滑,也让每一下捶打,更有效率。

  捶打者与扳动者的配合,比集体跳绳时钻进绳圈,又不被绳打到还要惊险。有好几次,家长猛地撤锤子,孩子也不约而同地缩回手,双方都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趁着余温,把年糕胚子倒到硕大的竹篾蚕匾去“搓年糕”,蚕匾中先撒少许凉白开,防止年糕黏住团匾。一坨年糕胚子放上去,谁都要捋起袖子来,加紧揉、捻、搓。郑老师边干边讲。揉,是进一步增加黏性;捻,是为挤出内部的空气;搓,是让年糕迅速变成圆头圆脑的棒型,并减少表面开裂的机会……只要一小会儿,孩子就会感觉到,年糕胚子在他的掌心由生硬变得圆熟,由倔强变得乖觉。

  做好的年糕,除了要拿回去孝敬爷爷奶奶,还要由家长带着孩子,赠送村里的独居老人。这下,孩子受到的猛烈表扬,比考了满分或者拿到比赛冠军时得到的夸赞多得多。而这不遗余力的褒奖,猛力“搡”了孩子一把,让那个嬉皮笑脸的孩子,表情既忸怩又严肃,既尴尬又骄傲。

  这是孩子这辈子第一次被当作一个有良心的、能独当一面的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