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地梨儿呀,介都是人地梨儿啊,不好吃不要钱的人地梨儿啊!”这是一位天津西郊的农民卖地梨儿的吆喝声,透着农家的实诚与自信。老西楼的学堂路上,偶尔能遇到卖熟地梨儿的,顾客可以随便尝,却很少有不买的,因为那熟地梨儿确实好吃,面而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梨儿是农村最不起眼儿的东西,它是长在洼地小坑儿里的“三楞草”的球形根茎。卖地梨儿的人强调他卖的是“人地梨儿”,这有何讲究?
我后来下乡到天津西郊小南河后得到了答案——能吃的就叫人地梨儿;不能吃的地梨儿,叫木地梨儿、鬼地梨儿。鬼地梨儿个小而瘪,多尖刺,形丑陋,故名。人地梨儿扁圆、个大,一面儿光滑,另一面儿有细小根须,状似人面。地梨儿雌雄同株,至于最后长成人地梨儿还是鬼地梨儿,完全取决于水土气候。地梨儿春季萌芽“钻锥”时,地为湿泥地,以后生长都得依靠脚面深的水,且得保证风调雨顺。这样的条件下,一般长的都是人地梨儿;反之,因环境恶劣,长出的鬼地梨儿就多,人地梨儿则寥寥。
地梨儿对环境要求苛刻,生长必须是淤泥,水深不行,水浅也不行,水质受到污染更不行。曾几何时,大搞农田水利改造,农村的荒地、洼地被改造殆尽,地梨儿几无生存空间,近乎绝迹。
地梨儿,对于吃过它的老天津人来讲,可以说是乡愁记忆了;而没吃过也没见过地梨儿的人,只能看我写的回忆文章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