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联合出品的电视纪录片《医之大者:朱宪彝》,在CCTV-9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引发关注和热议。纪录片以恢弘的手笔、撼人的情感、精良的制作,讲述了医学大家朱宪彝的传奇一生。片中采访了30多名朱宪彝生前的同事、学生、亲友等故事亲历者以及多位医学大家。其中,几位院士追忆朱宪彝先生为国为民的大医风范和临终四献的高尚灵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回忆说:“我的父亲钟世藩教授和朱宪彝教授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22级的同班同学。我父亲每次谈到朱教授的时候,都非常尊重、敬佩。”他认为,父亲和朱宪彝教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天津解放前夕,朋友们力劝朱宪彝去美国,凭他的资历和才学,定能开拓一番天地。但是朱宪彝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他热恋着祖国的土地和人民,决计留守。他还劝有意南迁的其他名医留在天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说,朱宪彝是协和医学院1922级的学生。当年协和践行严苛的淘汰制,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8年的协和求学时光,朱宪彝奋发刻苦,成绩一路领先。1930年毕业时,当初一起入学的40名同学只剩下8名。朱宪彝高居榜首,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每届只发给一个毕业生的文海奖学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学院原院长吴咸中说:“朱宪彝老校长的渊博学识、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令我怀念。”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朱宪彝挺身而出,号召天津医务界成立抗美援朝救护委员会。他亲任主任委员,同时担任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顾问。吴咸中当年25岁,是天津中央医院(现为天津总医院)助理住院医师,他积极报名成为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的一员。“当时环境艰苦,朱老冒着严寒为伤员检查治伤。在血源困难的情况下,为抢救伤员,朱老曾多次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