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卢承庆传》说唐初宰相卢承庆“能著人善”,善于从小事上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彰显出来发扬光大。唐代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了卢承庆这样一件事:“有一官督运,遭风失米,卢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止自若,无一言而退。卢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又改注曰:‘宠辱不惊,考中上。’”由于这个官吏对待上司给自己的评语神态自若、有雅量、宠辱不惊,考核评语先后由“考中下”,提升到了“考中上”……
从对待上司的考核评语的态度上看出一个人的气度,确属能从细微之处发现他人的长处,可见《新唐书》评价卢承庆“能著人善”并非虚语。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上司给下属做鉴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能根据下属一时的表现下结论,这就给后世不良官吏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评判下属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李十郎,号笠翁)在《笠翁别集》中对卢承庆屡改评语的做法提出批评:“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凡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得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应当说,李渔的点评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