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今晚报数字报-手举火炬的爱默生

日期:01-11
字号:
版面:第10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手举火炬的爱默生

——读《自然深思录》
刘金祥

  仿佛进入一间昏暗的屋子,去寻找一件珍贵宝物,可是因为没有光,我不仅没找到任何东西,相反,连我自己都被快埋进黑暗之中——就在这时,我的背后有光影闪现,一转身我就看到了爱默生。这就是我读他的《自然深思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的感受。是的,爱默生的思想洋溢着说不尽道不完的喜悦,它给人以力量。

  “草在生长,芽在萌发……天空中有无数的飞鸟,空气中飘逸着松脂、香膏和新草垛发出的清香……星星近乎神性的光辉,穿过透明的黑暗倾泻下来,星空下的人看起来像一个年幼的孩子,而他居住的这个地球,看起来像个小小的玩具……”谁也想不到,1838年7月15日晚上,在美国坎布里奇的神学院高级班上,爱默生一上台,不是发表深奥的神学论,而是以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赞颂美妙的夜晚。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不是一个思想严谨的哲学家,而是一个激情满怀的诗人。他是以心灵中的喜悦感染人的。喜悦比哲学更亲切。它是一剂良药,悲伤的心灵都需要它。所以,爱默生没有致力于任何理论体系的建设,他只注重人的心灵。他认为,人类的一切宝藏都在心灵中,诗人要学会源源不断地从自己的心灵中吸取宝藏。在寒冷的夜晚,他希望自己是个手举火炬的人,谁需要光明,他就跑向谁。

  爱默生1803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8岁时,父亲死于胃瘤。从此,他在母亲和姑母的抚养下长大,在哈佛大学毕业后,被聘为波士顿马瑟教堂的初级牧师。后来,他与身患肺病的爱伦结婚,第二年爱伦辞世。(爱默生的一生经历了丧偶、丧子、疾病等不幸。)除了在教堂布道外,他还到世界各地演讲。他反对蓄奴制,反对腐朽的心灵和庸俗的世俗观念,提倡理性、爱、责任、理想和自由,追求真理和美。同时代的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卡莱尔、惠特曼等,都对爱默生崇敬有加。显然,这不是因为爱默生的理论,而是因为他的“喜悦”,对于迷惘之中的人们,崇高和喜悦的心灵具有无限的力量,它会使一切惊慌的心灵都安静地谛听他那慰人的言语。

  爱默生让人敞开心扉跟从自然学习——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导师。只有在自然面前感受到自己就像一个婴孩那样被养育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感受到无限的爱。“自然伸出她的手臂来拥抱人,只是为了让人的思想与她同样伟大。她心甘情愿地用玫瑰和紫罗兰来跟随他的脚步;她用她雄伟和庄严的外表装饰她亲爱的孩子……在我们的印象中,荷马、品达、苏格拉底和弗希昂与希腊的地理和气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你相信爱默生说的,你就会从流浪者成为一个幸福的自然之子。当你得不到知音的时候,自然会成为你心灵最好的同伴。

  喜悦的心灵可以把自然照亮,使它充满了诗意。爱默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哲学家。他给我们打开的是一个被诗意照亮的自然,使真正的美与崇高从隐晦的自然界显现出来。而庸常的人往往被物质和欲望利诱。所以,人们所期待产生的哲人、学者,必须是不受现世贿赂、能看穿世界矫饰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担负起神圣的使命。

  爱默生说,生活就是我们的字典,“我不愿意把我与这个充满了行动的世界隔开。”哲人不是方外之人,他是灵魂萎靡的队伍里一个执旗的人,他的职责是提醒人们不忘崇高的价值目标,把人引向高尚:“为什么你要放弃穿越星光下真理的荒原的机会?仅仅是为了获得一顷地,一座房和一间谷仓的可怜的舒适?真理也有其屋顶,床笫和餐桌。”

  高举火炬的爱默生,不仅照亮了我心灵中隐约未明的部分,而且使我学会了审视心灵。今后,在任何热闹的“淘金”的队伍里,再也不可能找到我的身影。爱默生告诉我:要想探索真理和美,就必须勇敢、坚定、忠实,做一个精神的独居者,并默默地向大自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