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代表性展品之一,其中一部分瓦当上带有文字,表达了当时民众的心理、意愿,“长宜子孙”瓦当(如图)便是其中之一。
该瓦当1990年出土于瀍河区机车厂东汉墓,呈圆形,直径13.2厘米,边缘有残缺。瓦当正面以井字格分为9个区域,上下右左4格分别有“长宜子孙”4个篆字,其余区域饰以乳钉纹,边缘内饰有一周弦纹,整体布局严谨匀称,书法线条圆润浑厚,体现了汉代艺术质朴大气、庄重典雅的风格特征。
瓦当作为古代建筑瓦筒顶端的构件,不仅具有固定瓦片、遮风避雨、保温防寒的实用功能,还显著提升了建筑层次与装饰效果。自战国至秦汉,瓦当从宫殿建筑逐渐扩展至官署、祠庙乃至墓葬,其纹饰与铭文也成为反映时代风貌和信仰观念的重要载体。
“长宜子孙”为汉代常见吉祥用语,同类型铭文还有“君宜子孙”“大宜子孙”等,均寄托着对家族延续繁荣、子孙福祉绵长的深切祝愿。此类吉语瓦当的流行,与汉代大一统背景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老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及谶纬神学的影响下,汉代社会逐渐形成追求长生富贵、祈愿死后升仙的生死观与家族观。
除表意作用,瓦当上的文字也具有装饰作用。为了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匠人往往会对瓦当上文字的排布和形体进行设计,所以,瓦当上文字的选用、构形和读法,跟通用文字会有一些不同,排列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顺读,有反读,有回环交错,也有上下左右、内外相套的。
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数量急剧减少。隋唐期间,文字瓦当基本上绝迹。随着建筑风格和民俗追求的变化,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字瓦当在现代已少有使用。这些约2000年前的文字瓦当也成为研究当时物质文化与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实物证据。
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来闪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