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优势产业链规模将突破5200亿元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002版: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昨日,我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全市“十四五”时期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的殷切嘱托,深入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把重塑产业格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多措并举推动产业结构转优、效益向好,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奋力在全国产业格局中彰显洛阳担当、贡献洛阳力量。

态势向好,链群向强

风口产业集聚成势

5年来,我市精准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四新一装备”风口产业,大力发展五大产业集群17条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群量质齐升、成群成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业运行动能更足。到“十四五”末全市优势产业链规模将突破520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利润达308.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6.6%;全市工业利润率达6.34%,同比提高41.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5、2.2个百分点。

产业支撑作用更强。“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809个,完成投资3975.4亿元。总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一期正式投产,累计产值突破百亿元;总投资270亿元的百万吨乙烯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在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下,今年1月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排名全省第一,创近十年新高。

产业量级加快攀升。我市铝基新材料向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等风口转型,成为全市首条突破千亿元产业链;在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百万吨乙烯两大龙头项目带动下,千亿级新能源电池和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加快崛起;全市光电、先进合金材料产业链突破500亿元,光电产业规模全省第一;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产业能级持续增强。全市已形成以1个国家级制造业集群为引领、2个省级产业集群为骨干、6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全省“零”的突破;高端轴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被总书记肯定。在新动能带动下,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8.9%,较“十三五”时期提高15.6个百分点。

结构向新,企业向优

主体活力充分释放

“十四五”期间,我市在产业数字化建设领域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今年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双试点”。同时,全市把企业培育作为产业发展关键支撑,坚持抓大育小、梯度推进,越来越多优质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数智融合扩围增效。全市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9个,推动1.8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建成省级以上智能示范标杆超300个。全市数字化转型指数达32.94,处于全省第一梯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绿色低碳深度转型。全市全面完成城市区内74家高排放企业搬迁改造任务,累计淘汰落后工艺设备656台(套),以及焦化、合成氨等落后产能218万吨,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138家。“十四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8个百分点,进一步擦亮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组建各类产业研究院22家,实施研发项目1800项,制定行业标准310项。25家科技产业社区进驻企业1140家,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占比达39%,集聚创新人才上万人,成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的“加速器”。全市累计认定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56个,“洛阳制造”加速向“洛阳创造”进化升级。

“抓大”“育小”双向发力。聚焦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全市推动13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头雁企业、3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全市营收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聚焦培育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全市“十四五”期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6家,增幅达23%;专精特新企业总数增长42倍,营收平均增速超20%。全市新培育超10亿元企业8家、超5亿元企业27家。全市上市公司增至16家,市值达全省第一。

质量齐升,全面增长

“六个新”彰显发展成效

“十四五”以来,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主要体现在“六个新”上。

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我市成功组建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系全省各地市中唯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单独设立的民营经济工作机构。同时,市级层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强化要素保障、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构建全周期政策支撑体系。截至目前,民营经济已贡献全市50%的税收、62%的GDP、74%的技术合同成交额、83%的新增城镇劳动就业、93%的市场主体。

发展动力实现新提升。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突破73万户,较“十三五”末净增37%。其中,三项核心指标尤为突出: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突破55%、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达15.5%、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比重提升至85.3%。

政企沟通迈出新步伐。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学查改,服务保障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专项活动,建立问题收集、办理、督办闭环机制,努力打通政企沟通“最后一公里”。“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政策兑现等各类问题1.3万余项,问题化解率稳定在97%以上。

要素协调带来新效益。全市积极建立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搭建企业交流、展示、服务、对接平台。“十四五”以来,全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对接活动累计超5000场,尤其今年以来,创新开展产销、产融、产学研、用工、招商、资产优化等“六项”对接和国民企对接活动1192场,参与企业超4万家次。

企业管理呈现新气象。聚焦企业治理现代化需求,全市以《关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方案》为抓手,出台15条针对性举措,筛选重点产业链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等200家优质主体,纳入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库。

营商氛围呈现新变化。全市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宣传200余场;设立“洛阳企业家日”并举办首届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企业家风采展、分享交流会、亮灯致敬行动,让企业家精神深入人心;“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价值导向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强大凝聚力。

洛报融媒记者 陈曦 孙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