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是中秋永恒的主题。27日,两位在台湾去世的洛阳籍老兵潘亚振与李自敬,在“灵魂摆渡人”——台湾同胞刘德文的护送下魂归故里。
自2003年起,刘德文便奔走于海峡两岸,帮助大陆去台老兵实现叶落归根的夙愿。目前,他已将300多位老兵的骨灰送回他们的出生地,搭起一座跨越海峡的思念之桥。
“我们盼了这么多年,终于把四叔盼回来了”
“我们盼了这么多年,终于把四叔盼回来了。”27日17时30分许,当刘德文乘坐的汽车缓缓停在洛阳北邙朝阳人文纪念园门前时,年近九旬的潘宗贤在家人搀扶下上前迎接,他抚摸着四叔潘亚振的骨灰盒,泪眼婆娑。
在潘家人的陪同下,刘德文将潘亚振的骨灰盒轻轻放在桌上,斟上三杯酒,低声说:“回家过中秋节了,终于和你最亲的土地在一起了。”
潘宗贤回忆,他父亲兄弟四人,四叔潘亚振最小。潘亚振十几岁参军,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当年离家时,他曾开车回来与母亲道别。面对眼角泛起泪花、万般不舍的母亲,他许下“还车即归”的承诺,却自此音信全无。老人日夜思念幼子,最终也未能再见,抱憾离世。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开放探亲,潘亚振终于回到家乡。潘宗贤清楚地记得,四叔迈进家门,先给二哥磕了个头,感谢二哥代尽孝道,然后兄弟俩抱头痛哭,在场的人也无不动容。此后,潘亚振多次返洛探亲,直至2010年在台去世,享年88岁。
由于潘亚振终身未婚,将其骨灰接回洛阳安葬成了潘宗贤一家的心愿。今年3月,得知刘德文常年协助老兵归乡,潘家人便向其求助。
潘宗贤的儿子潘若鸣说,他的爷爷和四爷都是抗战老兵,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此时迎回四爷骨灰,更具特殊意义,非常感谢刘德文的无私帮助。
“伯伯,您终于回来了,和家里人团圆了”
同一天,对宜阳县高村镇桑元村的李要成一家来说,也是圆梦之日——他们终于迎回亲人李自敬的骨灰。
19时30分许,天已黑透,刘德文手捧骨灰盒走下车,李要成一边为他撑伞,一边哽咽道:“伯伯,您终于回来了,和家里人团圆了。”
李自敬也是十几岁离家当兵,后赴台湾。李要成幼年丧父,不过他从小便听长辈提起这位在台定居的大伯。1987年,他收到大伯寄回来的一封家书,信中询问家人是否安好,并表示想回来看看。捧着这封信,李要成与家人哭成一团。
1990年,李自敬首次返洛探亲。虽然农村条件艰苦,但他还是坚持每年至少回来一趟,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并尽力帮助经济困难的侄子盖房、成家。
2011年4月,李自敬最后一次回乡,当时身体已大不如前。侄子极力劝他留下来养老,但他不想拖累侄子,返台前嘱托身后事:“希望把我的骨灰带回家乡。”同年12月,李自敬在台去世,享年85岁。
迎回大伯李自敬的骨灰,是李要成的夙愿。因大伯早年有婚史,李要成在办理申领骨灰的手续时遭遇波折。转机出现在去年10月,李要成求助了热心助老兵归乡的台湾同胞刘德文。经近一年努力,李自敬的骨灰终在中秋前归乡。为表感激,李要成赠予刘德文一面锦旗,赞其为“情系华夏两岸心无悔,感动中国灵魂摆渡人”。
两岸一家亲,愿做“摆渡人”
凌晨4点启程,从高雄到台北,再从台北出发,刘德文于27日下午抵达郑州。出站后,他首先将随身背负的老兵骨灰盒轻放于地,让其“先触故土”,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洛阳,护送完两位老兵骨灰回到住地已是22时。
刘德文坦言,此次护送不乏波折:潘亚振的骨灰因户籍问题几经辗转才找到,而李自敬的骨灰则因非直系亲属关系,申领手续复杂。为此,他今夏曾专程赴洛阳取得委托书,最终在启程三日前才获领取通知,“能赶在中秋前护送过来,我很激动,也很高兴”。
58岁的刘德文原为银行职员,家住高雄左营区祥和里。因见里内独居老兵众多,他深受触动,自2003年开始护送老兵骨灰归乡,足迹遍及20多个省份,已助300多位老兵叶落归根,被誉为“灵魂摆渡人”。他说:“两岸本是一家人,能帮老兵了却心愿,我义不容辞。”
28日清晨醒来,刘德文心中所念的第一件事,仍是那些漂泊在外的英魂。他说,只要自己还能走动,就要成为连接两岸的那座“桥”,这是他未完的使命,直至最后一位老兵归乡。
洛报融媒首席记者 魏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