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行政区划变迁映照千年文明脉络
日期:09-30
《中国社会报》整版报道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定鼎门遗址 (资料图片)
本报讯 (洛报融媒首席记者 魏巍)9月19日,《中国社会报》以《河洛长歌:行政变迁中的文明脉络》为题,报道了洛阳在历史沿革中记录中华文明成长发展的历程。
报道聚焦地理形胜与政治天命的双重叙事、民族与文化交融的文明硕果、现代洛阳的工业转型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洛阳的行政区划变迁不仅是政治格局演变的生动缩影,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标识。
西周时期开创两京制,洛邑作为东都,以“居中而治”的理念巩固政权正统,彰显华夏文明对“天下之中”的执着探求。当时的洛阳,成为周王朝向东拓展的重要支点,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政治与文化的核心枢纽。
北魏时期,洛阳城规划了220个里坊,不仅作为居住区,更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重要空间。里坊制度依族群与职业划分,延续并发展了秦汉以来“编户齐民”的治理方式,在保留多元文化独特性的同时,通过市署、里正统一管辖,构建起差异共生、和谐共治的社会格局。
隋唐时期,洛阳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明气象。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其跃升为漕运枢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洛阳进一步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成为多元文明交融的国际都会。当时的洛阳,以自信宽容的姿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与使臣。
进入现代,洛阳的行政区划变迁始终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一五”期间,洛阳被列为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涧河以西规划为工业区,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等一批大型厂矿相继建成,奠定了洛阳现代工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洛阳的行政区划调整更加突出“服务发展”的导向。行政中心从老城区迁至洛河南岸,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体现了治理理念的革新——从“经济发展指挥棒”转向“文化生态双引擎”协同并进的发展思路。
报道指出,从“土圭测影”确立“天下之中”的政治使命,到多民族融合的和谐图景;从多元文化交流的兼收并蓄,到勇于开拓的工业精神——洛阳厚重的历史长卷中,蕴藏着“中”的哲学、“和”的智慧与“新”的追求。深厚的历史文脉,正滋养这片古老土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