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新潮澎湃产业兴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01版:首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强联下线我国首套直径18米级剖分式三排圆柱滚子回转支承 中科慧远研发的我国首款工业质检具身机器人 龙门实验室研发的油莎豆高效联合收获机 中硅高科高端半导体材料生产项目

编者按

时光奔涌,铭刻奋斗足迹;山河为证,书写时代华章。

当“十四五”的壮阔画卷徐徐绘就,河洛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正激荡回响。从科技创新强度连续六年领跑全省,到制造业“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从宁德时代、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落子布局,到风口产业新赛道全面起势;从龙门实验室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到邻(乡)里中心构建公共服务新生态……这五年,洛阳以创新驱动重塑发展逻辑,以产业升级重构竞争格局,以城市提质重铸古都辉煌,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今起开设《奋进洛阳·辉煌“十四五”》专栏,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生动实践,全景展现河洛大地这五年来的非凡成就,共同感受洛阳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铿锵步伐!

 

岁月奔涌,河洛日新。

中硅高科反应炉热浪升腾,高端半导体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建功“中国芯”;洛轴集团下线全球最大辗环机轴承,在超大型、超重载环形锻件装备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国际领跑。配套中国空间站、嵌入C919大飞机、驱动“复兴号”动车组……回首“十四五”,“洛阳创新”屡屡建功大国重器,勾勒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壮阔图景。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将创新引领置于重振辉煌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提升,老工业基地创新潮涌气象新!

生态筑基 成果“生金”

一年前,洛阳理工学院青年教师马逍内心忐忑,担心能不能胜任洛阳古城机械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如今,马逍轻车熟路,用数值模拟模型提升产品合格率约30%,助力企业“圈粉”比亚迪等客户,踏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

“政策激励、场景助力,我的专业知识不再局限于论文里,在生产线上有了广阔用武之地。”马逍话语自信。放眼全市,通过选派63名企业“科技副总”,越来越多像马逍这样的高校院所“白衬衣”奔赴企业一线,啃下生产线技术“硬骨头”。

成果转化顺不顺,关键看创新生态好不好。近年来,我市打出人才、机制、资金等“组合拳”,着力破解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等问题,用改革“关键一招”激发创新“乘数效应”。

曾经,科研仪器设备被关在“小院”里。如今,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洛阳分中心打通创新资源流动渠道,全省1347台(套)科研仪器“一键共享”;

曾经,小微初创企业面对高额研发成本“不敢创”“不愿创”。如今,科技创新券实现“你创新、我买单”,为企业创新“扶上马、送一程”;

曾经,高校院所不少技术成果被锁在“柜子”里。如今,我市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科技成果加速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

…………

飘红的数字,勾勒出洛阳创新生态向好态势:“十四五”期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37.7%,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达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理顺机制、推倒围墙、打破藩篱,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洛阳创新成果华丽转身、落地“生金”!

平台攀高 要素集聚

总损失率低于8%,破碎率低于5%——中国领先!

初秋的龙门实验室试验田里,红色油莎豆高效联合收获机缓缓驶来。伴随着深埋地下的油莎豆颗粒归仓,这款收获机首次迎来批量意向订单,为我国油莎豆规模化种植贡献“龙门方案”。

“挖掘减阻难、分离精度低……几年前,行业对油莎豆收获机研发前景并不看好。”龙门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赵越云坦言,“但我们通过与企业共建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以平台聚人才、聚资本。满是荆棘的地方,恰恰是‘一飞冲天’的舞台。”

诚然,创新平台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这些年,我市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更大力度聚合优质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看一隅,龙门实验室充分发挥公共研发平台作用,“服务中心+产业研究院+运营公司”的组织架构有效运转,1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挺起制造业“脊梁”,实现省实验室揭榜挂帅“零的突破”。看全局,创新联合体握指成拳、合力致远,科技产业社区撑起链式发展的物理载体、创新要素的集聚空间,中试基地“催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十四五”期间,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4083家,数量实现倍增!

今日之洛阳,高能级平台“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7%,连续6年领跑全省。洛阳正激活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赋能发展的“最大增量”!

主体壮大 产业向新

“咔——咔——咔——”

白光闪烁间,中科慧远发布的我国首款工业质检具身机器人——CASIVIBOT机械手轻盈旋转。从模仿人类到自主操作,不到5秒,一件汽车电机定子检测瑕疵一览无余。

就在几年前,拎着手提包来洛创业的中科慧远创始人还是业界“新人”。如今,在我市产业基金支持下,这家企业蝶变为中国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隐形冠军”。“靠着这款机器人,我们力争推动我国工业质检从‘机器视觉检测’的2.0时代向‘具身智能和生态协同’的3.0时代迈进!”企业总经理张武杰发出豪言壮语。

中科慧远的跨越,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生动写照。这些年,我市抓住高成长性企业的“关键少数”,深入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用科技金融、要素市场、财税优惠等“阳光雨露”滋养创新主体“勃发生长”。

拿下C919航空发动机钛合金材料技术,宇翔科技5年间年产值从2000万元不到跃升到2亿多元;中托力合煤基高纯烷烃技术让长征火箭烧“煤”梦想成为现实,年产值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攻克轴承精度控制等工艺难题,鸿元轴承今年人形机器人轴承产值同比增长200%以上……数据显示,较“十三五”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03%、83%,一个个创新主体迎来“爆发式增长”,一颗颗“创新种子”长成“产业大树”!

置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创新的征途永无止境。面对新一轮区域经济版图重构,久久为功、乘势而上,续写创新引领、转型跨越的“洛阳答卷”,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辉煌的“现代化洛阳”,就在不远的前方!

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 文/图

 

洛阳“十四五”大事记

科技创新

> 2021年4月29日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多款新型特种轴承产品应用在天和核心舱上。“十四五”期间,洛阳轴研所、洛轴集团、中信重工等单位为“嫦娥六号”“神舟二十号”等标志性工程配套,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洛阳支撑”。

> 2022年3月22日

洛阳首家省实验室——龙门实验室揭牌成立。“十四五”期间,龙门实验室坚持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首创“服务中心+产业研究院+运营公司”一体两翼新型运营模式,探索“企业出题、运营公司选题、产业研究院答题”的科研组织模式,产出“先进硅基电子功能材料”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探索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龙门模式”。

> 2023年10月28日

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洛阳分中心获授牌。该分中心按照科技部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规划,依托郑州中心平台优势,打造立足洛阳、引领豫西、辐射中原的综合性分中心和技术要素流通枢纽,成为洛阳培育技术要素市场、嫁接科技研发资源的又一高端平台。

> 2024年6月24日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洛阳共有5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总数占全省的33.3%。其中在全省获奖的主持项目中,洛阳不仅获得了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且获奖总数达到了4项,占全省的57.1%,位居全省第一,充分展现了老工业基地雄厚的科技实力。

> 2025年7月9日

全球运营时速最快高铁列车——CR450AF、CR450BF亮相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其配套了光纤互连解决方案等多项关键产品,助力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的全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中船集团七二五所、航空工业光电所、中信重工等单位为C919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重大交通装备提供关键配套,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强国建设。

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