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与钟子期相遇,诞生了“高山流水”这句成语,它既比喻遇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人生在世,知音难遇。好的音乐作品,需要好的歌唱家“知”了后再倾情演绎,出来的“音”才能成为流传于世的艺术精品。
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傅庚辰为影片创作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因没有合适的人演唱而十分着急。关键时刻,有人向傅庚辰推荐了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唱《情深谊长》的邓玉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傅庚辰找到了邓玉华,详细地向她介绍《地道战》的剧情,逐句示范演唱。天资聪慧的邓玉华心领神会,很快进入了状态。不久,一首旋律优美、舒缓悠扬的抒情歌曲,通过邓玉华“开口脆”的嗓音唱出,随着电影《地道战》的放映,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流行的经典。
1973年冬,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有一首插曲《映山红》。找谁来唱呢?傅庚辰首先想到的,还是那位唱“天上飞来金丝鸟”的邓玉华。邓玉华不负重托,用深情嘹亮、清澈悦耳的嗓音,把一个在白色恐怖下不向黑恶势力低头、在黑夜里企盼光明的红军家属形象,刻画得恰到好处,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说,傅庚辰的音乐创作成就了邓玉华,邓玉华的演唱让傅庚辰创作的音乐更出彩,两人相得益彰。
1982年,央视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由王立平担任作曲。王立平通过反复研读原著,历时四年,将自己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融入十三首曲子中,使得音乐与原著完美结合,传递了作品的灵魂与情感,堪称曲曲完美。为了找到合适的歌手,完美诠释他对《红楼梦》的理解,王立平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歌唱者,终于在长春发现了一个叫陈力的女孩。经过王立平手把手地严格调教,陈力深刻领悟了《红楼梦》音乐的精髓,演唱过程中,她不仅展现了深厚的音乐功底,还融入了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在演唱哀婉深沉的主题曲《枉凝眉》时,声音极具穿透力,歌曲悲而无助、悲而无怨,传达出一种空明、神圣、哀伤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好;在演唱《葬花吟》时,轻而不飘地演绎了黛玉寄人篱下辛酸、充满青春易逝惆怅,将情绪推向高潮;在演唱《题帕三绝》时,通过细腻的声音处理,传达出幽咽抽泣的感伤和拂去又来的愁绪,触动听众的心弦,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电视连续剧增色添彩。
陈力因演唱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歌曲被誉为拥有“天籁之音”,她与王立平的合作,是那版《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典范,至今无人超越。
为好的音乐作品寻找合适的歌唱家,为歌唱家谱写适合他嗓音特点的乐曲,中外乐坛留下很多佳话。为央视播出《三国演义》唱片头曲的杨洪基,是作曲家谷建芬听完20多位歌手的演唱后确定的。杨洪基稳重而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完美地表达了电视片那气势磅礴、沧桑厚重的意境。19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根据男高音卡鲁索的声音特点,创作适合他的角色,歌剧《波希米亚人》中的角色由卡鲁索首演成功,成为音乐经典。
美妙神奇的音乐,架起灵魂沟通的桥梁,使作曲家和歌唱家心心相印,同频共振。因此,凝聚着作曲家心血的乐曲,被理解他的歌唱家倾情演唱,达到“珠联璧合”的境地。他们共同创造出辉煌的声乐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给听众以美的享受,让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