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中国古代,有“髹(xiū)饰”这一技艺。“髹”指以漆漆物,“饰”指装饰。在中华手工创造史上,髹饰是与丝绸织造和陶瓷烧造等一样重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
近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北所著《中国髹饰艺术史》一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以45万字的篇幅,配以1074条注释、1050幅彩图线描图,全面展现中国漆器髹饰工艺艺术化的历史进程。
在阅读《中国髹饰艺术史》一书之前,需要对该书的关键词——“髹饰”,作一番了解。据书中所述,“髹饰”一词,初见于《周礼》。“髹”,古字作“髤”,上半部为漆刷象形,下半部从休声,指手执木柄毛刷蘸漆涂刷器物。《汉书》颜师古注,“以漆漆物谓之髤”。后来“髤”字逐渐演变为“髹”。“饰”,则指对髹漆器物进行装饰。
那么,什么是髹漆器物呢?据该书梳理,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开始用漆树液涂刷器物。“漆器”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典籍,后来凡是用天然漆髹涂并以绘、刻、填、雕、镶、嵌等各种艺术手段装饰的器物,都被纳入“漆器”的范畴。书中引晚明扬明《髹饰录》一书的序言阐释道,“或用诸燕(宴)器,或用诸兵仗,或用诸文具,或用诸宫室,或用诸寿器,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可见,“漆器”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礼仪军事器具(如跨湖桥遗址发掘出土的桑木残漆弓,距今约8000年),也包括日常用具(如陶寺遗址发掘出土的木质盘、案、豆、匣等,距今约4000年)。
已知浙江地区先民最早用天然漆髹涂器物,使木器、陶器等不再渗漏并且更加美观。此后,江浙先民的髹涂行为逐步向中原传播。商代和西周,中原髹涂器物较江浙器物具备了更多礼乐的意味。战国时期,荆楚髹漆木器尤为灿烂辉煌。秦汉时期,髹漆之器以轻便、美观、耐用、抗腐蚀等优点,全面进入了中上层阶层的社会生活,完成了从“木器者髹”到“漆器”的嬗变。从此,“髹饰”也成为独立的工艺门类,发展传承至今。
从上述梳理可知,在中华手工创造史上,髹饰拥有悠久的历史,相关器物也曾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然而,与陶瓷烧造、丝绸织造等传统技艺相比,这一技艺却不被人们熟知。古代讲漆器髹饰工艺的专门著作,仅明代《髹饰录》一部。正史、类书、档案、文人笔记对漆器、漆工等的记录都十分零散。
进入近现代以来,学界加强了对各类手工技艺的整理和研究,但有关漆器工艺的研究起步较晚,学术成果也相对较少。20世纪60年代,老一辈学者、漆艺大家沈福文曾主编一部《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并于1992年更名为《中国漆艺美术史》再版。除此,一个甲子以来,那种贯通古今、从工艺和艺术角度梳理漆器髹饰工艺完整历史进程,具有一定规模的通史性著作,一直付之阙如。这与中华髹饰工艺曾经在文明发展中起到过的作用并不相称。从这一点来看,长北所著《中华髹饰艺术史》的问世,填补了该领域通史性著述的空白。所以,这本书不仅具有髹饰艺术史、工艺史的学术价值,对于今日全面认知中华手工技艺的丰富多彩、建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内容来看,《中国髹饰艺术史》的“开篇”以极洗练的文字简明概括了中国史前新石器早期到晚期对于天然漆的发现与涂饰使用,接着用了六章的篇幅,依次叙述三代秦汉髹饰的“长足进步”、三国两晋南北朝髹饰的“转折更新”、隋唐五代髹饰的“绚烂华章”、宋元髹饰的“登峰造极”、明代髹饰的“借古开新”、清代髹饰的“流派纷呈”,展开了一幅古代髹饰艺术的全景图册。在此之后,又以两章的篇幅,接续古代部分的叙述,将近代髹饰的“吐故纳新”及现当代漆艺的“大破大立”纳入视野,以主线明晰、史料丰赡、论述结合、详略有致的书写,成就了一部纵贯史前至当下、完整的中国髹饰艺术通史著作。
长北既有长期的漆艺艺术实践,又有学术研究形成治学理念和路径,先后有《中国艺术史纲》《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等艺术史论著作和《扬州漆器史》《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漆艺篇》《中国手工艺·漆艺》《〈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等成果面世。
《中国髹饰艺术史》,是长北在81岁高龄之际推出的著作。然而,她却绝无暮气,而是胸怀少年之心、葆有千里之志。相信这一目前为止中国漆艺研究颇具代表性的大作,可以传诸后世、以启来者。
(据《光明日报》 作者:李心峰)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