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伯达造像记》谈北魏民众信仰
日期:09-25
《解伯达造像记》拓本
《解伯达造像记》石碑
扫码阅读本栏目已刊发文章
《解伯达造像记》,全称《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记》,刊刻于古阳洞北壁,即“魏灵藏造像龛”之东侧上方,造像者司马解伯达,造弥勒佛像一尊,并题记书刻于造像龛下方,像龛与题记皆尺寸较小。题记部分高12厘米,宽34厘米,通篇14行,满行5字。全文原为64字,民国时期原石遭到损毁,今仅存30字。据清代拓本,全文如下:
都绾阙口游激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一躯,愿皇道赫宁,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地,仕达日迁,眷属道场,声求响和,斯福必就,六趣群生,咸同此愿。太和年造。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四“余论第十九”中,将《解伯达造像记》列入“峻骨妙气”一体,评价为:“雍容文章,踊跃武事。”对此题记书法评价很高;在“碑品第十七”中,将其列入“精品上”,和著名的《魏灵藏造像记》级别一样,是“龙门二十品”中所列等级最高的题记之作。此题记署“太和年造”,北魏太和年间,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迁洛之后,伊阙间造像铭刻之风勃兴,诚为北魏造像题记书刻之滥觞也。当代书法家徐本一在评述《解伯达造像记》书法时称赞:“此刻字盈格满,气势充沛,张力弥足,尤以长撇重捺伸缩开阔,形成三角之势,沉稳厚健,而显雄强峻拔,魏碑独特亦出于此。”
《解伯达造像记》的造像题材是弥勒,纪年造像可以反映出当时民众的宗教信仰发展情况。龙门石窟北魏纪年造像题记中,明确有造像题材的108尊,数量较多的题材是“释迦”造像51尊,“观世音”造像14尊,“弥勒”造像32尊,其中太和、景明年间纪年造像今存10尊,题材均为弥勒造像。据高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弥勒下生成佛经》记载,弥勒生于一个婆罗门家庭,之后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成为佛祖的弟子,弥勒意译为“慈氏”,因弥勒多修慈心、多入慈定的缘故,其被描述为掌管未来世界的佛。在此经卷中,弥勒引领的未来佛国被描写成众生平等、安居乐业、人的寿命可以超过8万岁的一个梦想中的“极乐世界”。因此,在石窟中发愿造弥勒像,能让虔诚的信众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慰藉,造像题记的内容,反映出北魏时期河洛地区官吏及民众的宗教信仰情况。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北魏官吏解伯达还在造像记中提出了与其仕途升迁有关的“仕达日迁”的愿望,在龙门石窟众多题记中较为少见。
令人遗憾的是,和著名的《魏灵藏造像记》一样,《解伯达造像记》在民国时期也受到了破坏,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作者郭玉堂记述:“龙门二十品之解伯达,(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春被匪盗取,小百品之强弩将军亦被匪寻之。”因此,今天的古阳洞中,《解伯达造像记》原石已经残损大半,无言地诉说着古阳洞的昔日往事与岁月沧桑。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