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枢纽城市建设提速升级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02版: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昨日,在洛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上,围绕我市“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十四五”时期我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等重点内容,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问:重点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载体,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洛阳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洛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答:“十四五”以来,我市紧盯先进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文旅融合、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先进制造业转型跑出“加速度”。累计实施先进制造业项目555个、总投资5631亿元。中州时代新能源基地、中航光电高端电子器件产业园、洛轴新能源智能基地、普莱柯P3实验室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带动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产业链群竞争力显著提升,新动能加速壮大。

城市能级提升筑牢“硬支撑”。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74个、总投资5422亿元。栾卢高速、伏牛1号生态旅游公路、地铁2号线等交通水利能源项目投用,城市联通性、辐射力全面增强。

文旅融合擦亮“金名片”。对标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进文旅项目163个、总投资1651亿元。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洛邑古城二期、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等精品工程建成运营,文旅吸引力、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民生福祉绘就“幸福画卷”。实施民生项目144个、总投资1227亿元。中心城区高中外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等项目投用,社区体育公园、邻里中心等便民设施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绿色转型绘就低碳发展新图景

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洛阳在“十四五”期间是如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目前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

答:“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低碳转型交出亮眼答卷。

能源体系向“新”重构。累计关停煤电机组104.5万千瓦,煤电装机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清洁能源装机840.6万千瓦(占比51%)。洛宁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即将投用,82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数量质量全省首位)建成后,年可节煤34万吨、减碳89万吨、消纳绿电11.3亿度。

产业转型向“绿”升级。淘汰落后设备656台、焦化产能100万吨、钢铁产能103万吨;2068家规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近5年实施项目超2500个。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加速建设,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达133家、绿色园区5家。

交通出行向“洁”迈进。实施“公转铁”,建成3条铁路专用线、16条多式联运线路,货运量年均增10%,重点行业清洁运输超80%,洛阳入选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城市区4256台出租车全换新能源,公交100%新能源;2025年新增网约车、配送货车新能源占比将达100%。建成公共充电桩超2万个,高速服务区、码头充电设施全覆盖。

生态价值向“富”转化。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51%,洛阳获评国家绿色出行达标城市。

枢纽城市建设提速升级

问:近年来,洛阳成功入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请问“十四五”期间,洛阳枢纽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答:“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定位,统筹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与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枢纽城市地位持续强化,正以更畅通的交通网络、更高效的物流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综合交通网络织密提速。全市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2万公里,铁路、公路、航空、轨道协同发力:焦济洛平高铁今年6月开工,洛阳迈向“高铁十字枢纽”步伐加快;洛阳火车站、洛阳龙门站北广场改造完成,枢纽功能升级。在公路网方面,郑西高速栾双段等4条高速建成,沁伊、济新等高速即将通车,年底高速公路里程将突破800公里,“三纵三横三环”体系加速成型。航空与轨道有序拓展,北郊机场改扩建推进,伊滨机场获A类通用机场许可,洛宁机场选址获批;地铁1、2号线开通运营,全长43.5公里,形成“十字”骨架,实现双线运行。

物流枢纽能级大幅跃升。洛阳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拥有“两枢纽、一基地”(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非省会城市。生产服务型枢纽建成23条铁路专用线、21.5万平方米仓库,年吞吐量超2000万吨;商贸服务型枢纽布局3条铁路专用线、8.5万平方米仓库,年吞吐量近500万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投用国内最大单体多温区冷链无人智能仓及省内规模最大医药物流园。开放通道持续拓展,创新“中欧班列+铁海联运+保税物流”模式,开通至中亚、俄罗斯、东盟国际货运班列及至宁波、青岛等铁海联运班列,直通150余个国内地市、88个海外城市。

洛报融媒记者 郭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