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为全面展示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昨日,洛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启动。
此次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洛阳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涵盖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文旅融合、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等13个核心主题。昨日举行的首场发布会,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目标,以创新引领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现代化洛阳建设交出高分答卷。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十四五”末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将分别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关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70%,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持续夯实。
创新效能整体提升
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4083家,提前完成倍增目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03%、83%;研发投入强度连年领跑全省、超全国水平;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达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十四五”年均增速37.7%,创新“第一动力”澎湃强劲。
产业格局加快重塑
深入实施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转型。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落地,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级集群崛起,今年优势产业链规模将达5200亿元。现代农机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首个),洛阳跻身首批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以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为抓手,中心城区面积从803平方公里拓展至2229平方公里。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三大控制性工程开工,栾卢、新伊等高速公路通车,洛阳入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惠及32万户以上,实现城市区邻里中心服务全覆盖,城市阳台一期开放,“15分钟生活圈”基本成型。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收窄至2.28。
文旅融合爆款频出
紧扣“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等重大项目推进,洛邑古城、老君山等成全国顶流,“汉服热”持续升温。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8.6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4.5%、51.9%;成功举办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牡丹文化节等节会影响力再攀高峰,加快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洛阳入选全省唯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洛轴混改入选国家“科改示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获评省A级,2023年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形成231项制度型开放成果,跨境电商综试区居全国第二档,对外直接投资全省第二。
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50%,较“十三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黄河孟津段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伊洛河(洛阳段)获评全国“美丽河湖”,洛阳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十四五”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8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长。在教育方面,撤并638个农村教学点,新建改扩建15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外迁7所中心城区高中;在医疗方面,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三级综合医院和急诊急救中心全覆盖,2879个村卫生室公有化;在养老方面,“五级四类”服务体系加速构建,洛阳获批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
安全底线巩固夯实
统筹发展与安全,兜牢“三保”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推进法治洛阳、平安洛阳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洛报融媒记者 郭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