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东汉名臣话祭遵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07版:人文河洛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是《后汉书·祭(zhài)遵列传》对祭遵的论赞,那么祭遵何许人也,竟能享此殊颂?

先了解祭遵生平。

史载:祭遵,颖阳人氏,字弟孙,自幼好读经书,知书达理;其家境殷实,但少年时从不着华丽之服,生活恭谨俭朴。及母去世,祭遵背土筑坟,仁孝之名扬于一方。时有颖阳衙吏见祭遵为一文弱书生,便施以恶凌,祭遵愤而杀之。

刘秀兵过颖阳,祭遵以县吏身份相投,刘秀见其仪表不凡,收其为门下吏。刘秀征讨河北时,祭遵任军市令,掌管军法。此间,祭遵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人人称道。一次,刘秀一近宠犯罪,祭遵依律将其处死,刘秀大怒,将祭遵拘捕问罪。刘秀主薄陈副谏曰:“明公常欲军令严明,今祭遵不避权势,严格执法,乃是维护主上法度,宜褒奖为善。”刘秀听之,即赦免祭遵,并提升其为“刺奸将军”,以整肃军法。刘秀告于诸将:“今吾侍从违法已杀,汝等要依律而行,倍加小心,祭遵不会徇私。”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定都洛阳。祭遵时任偏将军,率军清剿洛阳周遭叛匪,作战中,祭遵面中弩箭,流血不止,仍率军死战,终获大捷,威扬华夏。刘秀遂拜祭遵为征虏将军,封爵颖阳侯。

之后,祭遵连年征战于外,为东汉的一统竭忠尽力。公元32年,刘秀感念祭遵忠勇,亲自到汧县祭遵兵营,慰劳饱飨士卒,并作黄门武乐以彰皇恩;刘秀赐祭遵坐褥,并用自己使用的黄色御被覆盖。祭遵此时却因劳成疾,二竖为虐,于公元33年,逝于征战途中。弥留之际,问其家事何托,祭遵不言,唯嘱死后,用牛车将其灵柩运回洛阳薄葬。

祭遵去世的消息传入京都,刘秀哀思如潮,祭遵灵柩入洛阳城之际,刘秀亲着白色丧服,携百官相迎,“瞻望涕泣”,不能自已。

刘秀下诏由河南府尹着办丧礼,所需经费由大司农供给,并以太牢之礼祭祀(丧礼等级之高,可比于汉宣帝为大臣霍光行丧之礼)。祭遵安葬之日,刘秀亲临祭场,谥封祭遵为成侯(谥法云“安民立政曰成”),并将祭遵生前的将军、侯爵印绶,端放礼车之上,四百骑士披玄甲,着兜鍪,列兵车军阵送葬。安葬完毕,刘秀亲往祭府,妥为安置祭遵家室。

祭遵去世后,但逢朝会,光武帝仍哀念不已,常自嗟叹:“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东汉开国之将,享刘秀如此圣躬者,唯有祭遵。

那么祭遵何以生前受刘秀爱重,逝后仍让刘秀如此爱敬呢?

我们来看祭遵一生的功业。

一是负土起坟,以孝立身。少年丧母,祭遵为报春晖,背土垒坟,藉草枕块,敬恭桑梓,孝誉乡里。

二是急公好义,惩恶扬善。时有恶吏横行乡里,欺行霸市,祭遵合人除之,造福一方。祭遵善心义举,一时被推为孝廉,职任县衙。

三是志存高远,投笔从戎。史载,刘秀率军途经颖阳,“遵以县吏数进见”,刘秀喜纳,祭遵加入汉军。

四是不畏王权,执法如山。征战河北途中,祭遵任军市令,主管军备物资筹运和军税收缴,刘秀一贴身侍从违法,祭遵依律斩之,全军肃然。

五是忠勇刚毅,视死如归。东汉即立,祭遵在征讨箕关叛匪中,面中弩箭,诸将士请求退兵,而祭遵呼啸前行,率先冲入敌阵之中,匪军大骇,汉军势如破竹,大破敌兵。

六是披坚执锐,转战千里。东汉初年,祭遵南讨杜衍,北战涿郡,东征霍阳聚,西伐陇右,舍生忘死,为消除军阀割据,死而后已。

七是以儒立身,以礼治军。史称祭遵“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营中宴酒庆功,必采用儒家的雅歌投壶(吟颂雅诗,做投壶游戏);身在军中,不忘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放食物的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选用将属,以经学为要。祭遵为将,是文武兼资,好礼悦乐,治军有度,其部所行之处,百姓不知有之。

八是行若由夷,克己奉公。史载:“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祭遵一直立身以俭,将所得赏赐,尽数分发于士卒,家无余财。其常穿毛皮衣裤,盖粗布棉被,夫人也是衣不加饰。祭遵膝下无子嗣,其弟祭午劝其娶妾,祭遵以自己身荷国之重任,江山未平,不能虑私为由,拒不接受。祭遵去世前,留下遗嘱,叮诫部下用牛车载其灵柩,运回洛阳薄葬,意为去世后亦不敢远离君王。祭遵为官一生,是宅无私田,族无私官。

九是忠孝传家,其弟祭彤亦为东汉名将。祭遵去世,刘秀怜其未留子嗣,便选祭遵族弟祭彤为偃师长,为祭遵守墓;祭彤受家风浸染,为人质厚重毅,为政智勇兼备,素以良政闻世,“帝以彤为能”,任其为辽东太守,祭彤卧鼓边亭三十年,先后平定乌恒、鲜卑、匈奴之患,使大汉东北野无风尘,边无寇警。

至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表颂东汉初年有功之臣,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画像于洛阳南宫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祭遵名列第九。

祭遵为后人留下了两个典故,“克己奉公”和“雅歌投壶”。

遗憾的是,祭遵生卒不详。据清乾隆《洛阳县志》载:“墓在北邙。”据此知,祭遵墓约在今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一带。

南宋诗人陈普《咏史上·光武祭遵》诗:“东山纪律久无闻,钲鼓才鸣玉匣尘。牧野再逢诸葛亮,两阶重见祭将军。”是后人对东汉名臣祭遵最好的嘉悼。